舞剧《月牙五更》一首余音绕梁的关东回旋曲

2023-03-22 11:45:4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舞剧《月牙五更》一首余音绕梁的关东回旋曲》,欢迎阅读!
关东,回旋曲,余音绕梁,舞剧,五更
舞剧《月牙五更》一首余音绕梁的关东回旋曲

舞台艺术的语言体系中,歌舞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幕幕的视听盛宴穿越了语言和文化,同时也保证了舞台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中国戏曲是歌舞讲故事,舞剧更是舞蹈与音乐完美融合的舞台样式。尤其在当代,舞剧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正在迅速涌向舞台的中心。比如日前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舞剧已超越话剧成为戏曲之后的第二大板块,不仅有上海歌舞剧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对现代舞剧内涵的全新诠释,也有内蒙古艺术学院《草原英雄小姐妹》对集体主义的时代演绎,还有广州歌舞剧院《醒·狮》通过高识别度的符号化构建,将民族精神深度凝练、广泛传播。舞蹈是舞剧的主要表现语言,这决定了其主要依托视觉传达,以上作品也正是通过时尚悦目的视觉呈现,探索了舞台美学的现代转化与审美提升。但同时也不可忽视,音乐的创作乃至歌曲的开掘,依然是舞剧主题营造和情感升华的必经之路,如北京歌舞剧院《天路》就是由一首歌生发而成的一部舞剧。 上世纪自新时期始,一批颇具影响的作品就曾掀起一个舞剧的热潮,70年代末表现敦煌的历史舞剧《丝路花雨》,80年代“黄河三部曲”之《黄河儿女情》,90年代初的舞蹈系列剧《月牙五更》,90年代末的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通过地域性原生文化发掘,形成了中国舞剧丰富的发展脉络。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莫高窟壁画,而沈阳歌舞团《月牙五更》则以东北民间小调,该剧以“月牙五更”为结构框架,以特色鲜明的舞风格,通过几个独立成篇又互相聯系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关东人情趣丰盈的生活场景和昂扬倔强的生命意识,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气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彰显了鲜明而浓郁的关东风情。1991年,《月牙五更》这一曲关东回旋曲,唱到了香港,唱到了上海,巡演于全国各个省市。不仅饱受各界的赞誉,还一路演进了中南海。

舞剧《月牙五更》注重了地域的文化特质而淡化了具体内容的时间局限,因而就例如那流传百年的五更阳入一样常演常崭新。21世纪以来,《月牙五更》多次排演,2015曾存有完备的重现,近期其还可以呈现出于“2019沈阳艺术节”的舞台上。在今天认为,其实《月牙五更》讲诉的又何尝不是关东人民的“中国梦”。

舞剧《月牙五更》对舞蹈的本体语言是有拓展的,其以民族舞为基本语言,同时其融入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表现技巧,并在关东民间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安徽等其它域的民间舞,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舞蹈表现语言,呈现出性格化和形象化的艺术特征。尤其,从秧歌中提炼而成的女子群舞奔放热烈,以大幅度的肢体扭动描绘东北女性的“浪”和“俏”,表现出泼辣的性格和饱满的生命力,并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张力。《月牙五更》空灵的舞台让人联想到辽远的旷野,诗性而写意;犁耙子、虎头帽、长命锁这些地域性的符号,以及补色对比的服装配色,以关外特有的粗犷与豪放充分释放了舞台的冲击力。《月牙五更》标志着沈阳舞剧在新时期的高峰,成功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并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盛赞“她不仅是关东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的①。”而当时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也认为“《月牙五更》是跨越本土、跨越地域的力作,她具有人类艺术的共性,是艺术性很强的艺术精品。”②


朗朗上口的“月牙五更”就是辨识度极高的东北腔调,甚至被称作“五更体”,其不仅做为二人转经典小帽广为传诵,20世纪50年代还曾被再次填词改成《东山再起五更》。三十多年,几个版本,一茬茬演员,《月牙五更》真正忍受居住考验的还是音乐的顺利再创作。作曲家陶承志也正是以五更阳入为主旋律,创作了主题鲜明、曲调迷人、乐段多样的精致乐章。五更阳入不仅为《月牙五更》打下了基调,全剧也正是以五更为线索,挖掘了深层的心理特征,整体表现了猛烈的生命意识,突显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恋爱一更·盼望情、醉二更·盼夫、乐三更·盼子、梦四更·盼妻、惹出五更·盼福,对应着人生相同阶段的期盼,虽然就是最基本与最为质朴的主张,却蕴含着事关爱情与亲情的梦想。 序幕,山丘上一个强健的男子奋力垦荒,伴随着那一声声嘶吼,男人们拉着犁耙向前台走来。定睛一看,犁耙的造型却是由一个个女子构成。她们匍匐、律动、翻滚、起舞,那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黑土地,是孕育关东人生命的母亲,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原始状态。“一更里,月牙爬上山梁,情哥哥、情妹妹幽会来到小河旁。七大姑啊八大姨,你推我搡来凑趣,逗得姑娘小伙无处躲来无处藏。家乡的小河哟,你赞美这儿女情长!”舞剧的第一场“恋一更·盼情”以少男少女的双人舞表现了朦胧的爱情。河边相会的土生和水丫,有说不完的缠绵情话。突然,闯入了一群来到河边洗澡的大嫂,东北秧歌伴随着上下翻飞的手绢,欢快的节奏烘托出她们热烈开朗的性格。匆忙躲起来的土生被揪了出来,经过一番调笑与捉弄,被扔进了大澡盆,澡盆立起来像车轮一样滚动起来。一更的音乐轻盈、俏皮、喜庆,渲染出浓浓的喜剧氛围。“二更里,月牙升正东,盲妹子盼夫在房中。火红的蜡烛为他点燃;暖心的热酒为他斟满。静静的夜呀,深深的情,一弯羞月挂夜空”“醉二更·盼夫”是深情而热烈的旋律,盲妹子盼夫的独舞及憨哥归来的双人舞缠绵而细腻,等待、埋怨、爱抚层次分明,男性的阳刚勃发、潇洒豪放,女性的温柔妩媚、婉转婀娜,表现了两情相悦的青壮年长相厮守的生活与幸福。“三更里,月牙挂正南,孩子爹们围在产房前,急得团团转。拨浪鼓、长命锁、虎头帽啊银手镯,样样都齐全。只盼孩子妈们生个胖小子,欢天喜地把家还。黑土地哟黑土地,你是新生命的摇篮。”“乐三更·盼子”欢快而诙谐。皎洁的月色中,弯弯的月牙下,是几个挺着大肚子的妇女剪影。后代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是人类的生生不息。产房外的男人焦急地盼望着婴儿的出世,虽然舞台截取的只是脚步动作,有的翘着脚、有的打着点、有的渡来渡去,但焦急的盼望依然充分而浓烈。“虎头帽,长命锁,盼着生个胖小子,长大跟爹谋生活。教儿扬鞭赶大车,分清哪是坎来哪是坡。教儿上山去打猎,分清哪是虎头哪是豹。盼着生个胖小子,虎头虎脑,像个虎羔……”拨浪鼓、银手镯还有那摇篮,都蕴含着对新的生命的憧憬与想象。“四更里,月牙照进屋,光棍汉一人好孤独。抱个枕头做了个梦,做梦娶媳妇。梦见了丑大姐、梦见了俊姑娘,七彩云里七采梦,光棍汉盼着早日把亲成。”“梦四更·盼妻”表现的是“光棍汉作梦娶媳妇”,虽然有对情感失意者的调侃,却不失诙谐与幽默。生命也会有残缺,生活难免有苦涩,但梦境却总是美轮美奂。梦幻中,光棍汉与女子的群舞灵动而流畅,戏谑、夸张、离奇的情境延伸着观众的想象空间,也将该剧轻喜剧的风格演绎到一段高潮。“五更里,月牙躲起来,大红喜字贴窗外。喇叭吹呀秧歌扭,谁是新郎新娘你猜猜?新郎是乐叔,新娘是福婶。五谷丰登花常开,人畜兴旺福常在。闹五更啊闹五更,闹到太阳升起来!”在黎明前的晨曦中呈现的是“闹五更·盼福”,一段喜结良缘的黄昏恋。锁呐、锣鼓等关东音乐元素把红火、热烈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福婶骑在乐叔的脖子上,大姑娘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jM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