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成果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开展趋势。本文主要从成果为本模式下的学习成果确定、反向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评估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毕业要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广阔教育工作者尽快实现以“内容为本”向“能力为本”的思考范式转变。
成果为本教学理论(Oute-basedEducation)由著名学者Spady,W.G于1994年在《Out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首次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开展趋势[1-2]。成果为本教育的核心原理把教育系统中的一切都集中围绕着所有学生在学习完毕时必须能够做到的去组织。为此,首先要清晰地确定学生能做到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组织课程、教学与考核,以确保所期望的学习最终能够发生。 成果为本教育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需要到达的理想成果,内容上包括:知识:学生应该知道或理解的;能力:学生应该能做到的;素质: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层次上,可将上述预期学习成果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a)课程的学习成果;b)本专业的学习成果;c)大学的学习成果。理工大学勇于探索与实践成果为本教学模式(如表1),xx年向大学教育教资会提交学术开展方案时就承诺从xx年开始在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推行成果为本的学习模式,几年来成果丰富,积极向内地推广。表1以理工大学为例的学习成果层次划分层次学习成果理工大学最低课程的学习成果所有专业和课程的学习成果包括:学术/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全人素质中间本专业的学习成果最高大学的学习成果具备全人
素质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积极推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是对成果为本教育模式的肯定与认可。在工科专业的专业认证中,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均须仅仅围绕学生的12点毕业要求(xx版新标准)[3]来进展。
成果为本教学模式遵循反向(DesignDown)设计原那么,即从期望学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开始,向后确定支持学习成果以及设计课程与教学。同时,如果课程内容对于到达最终学习成果或支持学习成果是真正重要,它必须保存在课程中,如果一些课程内容与学习成果只有轻微关联,那么可能需要删除它们。结合上节所述的分层次学习成果,可将课程设计流程描述为图1所示。
所谓最终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大四毕业时所应到达的毕业要求,即应用知识履行角色的能力;支持学习成果包括详细的知识和技术以及高层次的通用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带着学生攀登学习成果为最终目的。传统课堂我们往往容易将所教授的“内容”或“知识”等同于“能力”,殊不知这仅仅停留在最底层次的学习成果上。所以专业的课程设计须根据学生的毕业要求,实现以“内容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
学生学习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成果为本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建立不同且适宜的教学评价方法,使得评价方法匹配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要求,如表2所示。以成果为本的育人模式强调考核对知识的运用,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记忆,应能表达学生最终能解决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特别对于高层次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倾向于更加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真实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