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水污染》,欢迎阅读!

浅谈水污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污染并没有因我国的高速的发展儿得到有效地遏止,本为将从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污染带来的后果浅谈水与人类及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水污染
1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地表体污染。我国污水的年排放总量已达600多亿吨,其中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的污水。污水排放量的加快,使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江河湖海普遍受到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的已经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三氮”污染,硬度升高,酚、氰化合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类物质不易分解,不易沉淀,并且容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同时,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降水酸化日趋突出。全国已有不少地区降落酸雨,并呈由北向南扩展之势。近年来,全国降水年平均PH值低于5.6,导致酸雨地区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明显下降。水质酸化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增加、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加剧。
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用水水质规范》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我国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在使用不合格的饮用水。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水污染带来的后果
以太湖流域为例:太湖流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重要的工商业基地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可以这么说,太湖流域的富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但是近年来太湖流域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不少地区已出现水荒现象。随着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外源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水、自来水。由于水域高级功能的丧失,居民在被迫弃用水体高级功能的同时,无意识中使用、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纳污功能,变传统的保护者为现代的污染者。
水污染最初源于城市工业,然后向周边扩散。由于工厂或城镇自身的环境容量有限,在早期没有污染处理设施时污染物往往向周围农村环境扩散和转移。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以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郊外均可以看见黑水河。当工厂把当地的河流污染以后,河流就失去“饮用水”的功能;河里的鱼不能吃时,河失去了养育鱼虾的功能,……最后除了用于纳污,别的什么用处也没有了。这是常人的推论。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空间狭窄,现代社会的“垃圾”产量又高,被污染的河浜自然而然会被利用起来。所以,一旦水体只剩下“纳污”功能时,人的行为不可能有任何保护水体的功效,而只会加剧水体的进一步恶化。
传统农业时期,污染物主要是自然物,其中的有机物如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等,大部分是可以降解的。现时的污染物,种类大大增多,成份也比较复杂,其中有些污染物,如化工厂的废水等具有毒性,且不易在自然界里迅速降解。因此,从物质层面说,现时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性大。用污染水灌溉农田,会使土壤质量变差,农作物减产或颗粒无收;渔业中水生生物缓慢中毒,出现畸形的或带有怪味的鱼虾,严重时鱼会大量死亡。在居民生活上,水污染会致使居民中毒如:铬中毒、砷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也可能导致居民患病死亡。
3水与人类及社会的关系
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社会里,除了面临旱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在人类生活的概念里,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用水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像太湖流域这样的富水地区也出现了所谓的“水质性”缺水,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并加剧了“水荒”。因为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贫困、人口迁移(生态移民)等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进而形成社会不平等等次生社会问题。与此不同的是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部分地区走出了“污染—疾病—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多赢格局。因此,无论就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看,探究人水和谐关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
水污染是人们行动不当的后果。试以频频出现的水污染事件为例,水污染之所以会发生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是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污染事件中主要利益相关各方行动的结果。工业污染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主。作为经济理性人的企业主,追逐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这样的企业行为不仅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群体的利益,最终也将影响企业自身的长久利益。但在社会转型期,大量的企业只是考虑自己眼前的收入。作为污染的直接害者,普通百姓为了基本的生存,在面对反污染的专业壁垒,在企业、政府的等强势组织面前,只是沉默,仅有少量的“傻子”、“疯子”作抗争。作为第三方的技术专家往往缺乏独立立场,而一些职能部门则利用掌控的环境容量之“稀缺资源”作为致富资源。所以,污染难以避免。当然,无论是个体的行动,还是群体的作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发生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水污染
是一个“多因多果”问题,所以解决水污染问题的策略也需要多方入手、系统地解决。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治理污染的问题,主要不是解决污染物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与水污染相关的人的问题。,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看,我们对增长中的现代性,特别是现代性中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到现代社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地球村”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充满风险。在前现代社会,人仅仅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整个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人虽有战胜自然的理想和愿望,但实际上人力在自然界面前显得很渺小,各种各样的自然神、自然崇拜流行于各类前现代社会中就是明证。但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改变,以人类为一方,以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为另一方,构成了真实的对抗,“人定胜天”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人水”关系的格局同样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一家小化工厂的排污可以在一夜之间污染一条河流,使该流域的生物死亡乃至绝迹。当前中国社会缺乏生态学知识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低文化群体中,也广泛存在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精英人物中。农民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自然归因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但滥用抗菌素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高文化教育人群中,这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阿江.《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东村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2]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3]殷俊.淮河流域的几十个“癌症村”[J].乡镇论坛,2007(8):22.
[4]陈阿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浙江学刊,2008(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