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城市化理论进展研究》,欢迎阅读!

中国城市化理论进展研究
摘要 城市化是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话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已进入21世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各国学者对其的研究探索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层面,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因此,对城市化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为推动城市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研究
1 中国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城市化研究
这段时期,在规划、地理、经济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城市化特点、动力及量化实证分析等研究。
1.2 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研究
自90年代起,城市化的研究热点转为对中国城市化的总结与思考、道路选择及对动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中。90年代初,由于城市化作为一个突出的发展现象,对中国城市化的总结与思考逐渐成为热点。90年代后期,城市化动力机的改变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学者认为资本在中国城市化及城市化在沿海与内地区域差异上起到重要作用。有关学者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市场、资源和专业分工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1.3 21世纪以来城市化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城市化研究的范围更加宽广,多学科交叉、渗透日益明显。有关学者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并提出了“综合模型”的理论框架。有关学者借助严格的数学方法,对Northam曲线进行适当的修正,将城市化Logistic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总而言之,国内对城市化演化的研究起点较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市化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门,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也日渐丰富,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
2 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评价
(1)研究实用目的明确,政策指引性很强与国外城市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很强,城市化方针与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研究的政策导向既使中国城市化研究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又在某种程
度上违反了“中立的”“科学家精神”。
(2)国内外城市化研究动态衔接較紧密,大量借鉴国际城市化研究的先进经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农业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凡忽视农业的国家都不可能在其他经济部门取得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迅速展开,经典的西方城市化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现象。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突出的特性。经典与传统方法、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历史主义方法、依附方法论、自下而上发展范式、后现代主义方法等先后发展起来,试图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行合理的解释,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为这些理论的验证与否提供重要的依据。
(3)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与城市化水平指标、数据的混乱各学科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千差万别,大多数论文将城市化作为一个既定概念加以应用,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在应用的时候,城市化的广义与狭义内容常常互换,由此计量的城市化数据造成统计上的误差,资料、结论的真实性降低。城市化概念与内容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城市化动力机制、制约机制、时空演化机制、城市化模式等理论问题的探讨。
(4)城市化现象规律理论(是什么)丰富,解释理论(为什么会这样)较少,城市化理论模型不多国外城市化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如城市化“S”形发展规律、城市化与经济互动规律等对中国城市化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许多文献也应用中国城市化数据对这些理论进行验证。现有城市化水平评价与预测模型较多,《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一书将常用的人口城市化预测方法总结为7大类,即直接类比法(等差变动预测、修订的调查变动预测等比变动预测、平均增减率预测)、时间序列方法(直线模型、S型逻辑模型)、回归预测法(一元回归预测、多元回归预测)、灰色模型预测法、结构转移预测法、马尔柯夫链预测法、综合判断法。虽然中国城市化研究理论假说较多,有关学者将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派分为反城市主义说、工业战略说、城市二元体系与工农业均衡发展说、工业化与城市偏爱说、综合说,但这些学派缺乏有力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并验证其理论。能够准确描述技术进步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发展模型是极为迫切的。
(5)城市化研究多以行政区或经济区为单位,在国际背景下研究中国城市化较少中国城市化研究分析,以国家、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或自然地理区、经济地理区为单位的个案分析较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自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过程、特征、动力机制等更成为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省为单位的城市化研究论文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分析多从该地区或全国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出发,较少从全球背景出发考虑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6)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进展为中国城市化研究提供更宽广的舞台,现有有关城市化机制及其经济分析基本上都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作为一门主流经济学,仍有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它设定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或外生的人口
增长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世界体系理论、新经济理论(包括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贸易战略理论)的诞生,拓宽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极少,国内研究则没有展开[2]。
3 结束语
综观国内外城市化的研究,人们呈现认识逐步深化到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变化大致概括为3个特点:由单一的形体研究为主转变为向多元化、多学科渗透的研究为主;由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由简单的、个体的模式研究转变为复杂的、群体的乃至全球尺度范围的假说或实证研究。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行政力量的推动等使得各区域的城市化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李晶,谭少华.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J].山西建筑,2007,33(31):
21-22.
[2] 石忆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1,
(03):24-2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2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