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要努力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欢迎阅读!

要努力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许多幼儿教师都知道:有的孩子不大能够做到与其他孩子的合作,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自私”。对这些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合作行为,我们千万不能埋怨,更不能乱贴标签,而是要找到出现这些不合作行为背后的原因,教育并帮助孩子知道:在与同伴相处时,千万不能完全依着自己的“脾气”来,要学会与其他孩子分享。
其实,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从这个角度看他,他是这样的人;你从那个角度看他,他又是那样的人。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够以尊重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且能促进广大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的时候,小孩子之间发生的小冲突,常常被成人贴一张“这个孩子爱欺负人”的标签,甚至引发大人之间的误会。这又何必呢?所谓的“这个孩子爱欺负人”,不过是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和别的小朋友沟通,不过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间的事情。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引导幼儿学会分享,那么,这么小的孩子能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吗?一旦不知道该怎么做,又怎么能够保证在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不发生小冲突呢?因此,我们这些大人们千万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或者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向孩子们讲透“学会分享”的道理,教导孩子们如何一步一步地做。
有的时候,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在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显得过于理直气壮,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要力求在仔细观察孩子的前提下,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既要找对教育的角度,又要培养孩子的专注,还要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减少挫折感。
分享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却又是孩子融入社会必备的品质,因此,教孩子“学会分享”就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广大幼儿教师必须既深刻
认识,又努力做到长期坚持,多角度地引导在日常表现中“有私心”的孩子“学会分享”,并逐步培养这些孩子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千万不能指望凭借一两次的讲道理或者揍孩子一顿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分享行为并非与生俱来,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良好品质。因为孩子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广大幼儿教师既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又要抓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任何机会,逐步培养孩子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比如:和孩子搭积木,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上的那块积木,你就把积木放到他手上,并看着他的眼睛说:我把我的积木给你玩,一起搭积木多好玩。然后,让孩子说:谢谢。在与孩子分享玩搭积木乐趣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充分认识分享行为的意义以及感激他人和他一起分享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的方法,既为孩子树立分享的榜样,又使孩子明白“与人分享比一人独享要快乐,和人分享能够得到很多朋友”的道理,使那些“有私心”的孩子能够逐渐自我控制自身出现的独享行为。比如:两个年龄相仿的幼儿在一起玩,互相抢夺玩具是家常便饭。为了尽量减少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出现的冲突,幼儿教师可以告诉家长采用如下方法:经常让孩子邀请一个同龄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还让孩子邀请一些比他大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并要求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一定要分享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在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大人们千万不要只顾讲话,而是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动向,如果一个孩子玩得非常专注,另一个孩子对对方玩的东西很感兴趣,马上要动手抢的时候,就要立即用转移、交换和轮流的方法进行干预,逐步培养孩子形成与他人分享的行为。
还有,在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如果孩子出现暴力夺抢、撕咬之类的行为,一定要进行管教。如果姑息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孩子会认为你允许他的这种行为,甚至认为不与别人分享是完全可以的,下次还会这样做。长期出现这种现象,就很难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了。因此,当孩子用暴力夺抢、撕咬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抱到一边,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很不好,如果想玩朋友手里的玩具,要走过去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N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