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_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doc

2023-01-11 06:5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治未病理论_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doc》,欢迎阅读!
临床应用,理论研究,概况,中医,理论
关键词 治未病 理论研究 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 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 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 作抛砖引玉之用。

1 理论研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灵?枢逆顺》亦云: 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 病思想之先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为防止病邪的侵害,告诫人们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的小金丹方服十粒 ,无疫干也,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蓝氏[1]对中医治未病的源流进行疏理,认为《内经》是治未病理论奠基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叶天

士《温热论》在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上均有新发展。边氏[2]则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探讨治未病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注重与临床结合,故而比较偏重于有病早治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 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段论述是张仲景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的集中体现。另外,在本 书中多处论述体现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如《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既曰平人 ,是病象未显,但脉象已改变,从脉象改变上揣知其人有虚劳。《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 者,实也。平人无寒热表证,若有短气不足息的见症,就应预知其有里实。《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 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尚未发,但从上气喘躁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先以汗法治之。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 ,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 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这段论述体现了防其复发的治未病思想。 故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现代卫生学

角度而言,汉前基本上处于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阶段,《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 )和三级预防(病残预防)观念。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虽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但对险恶危急之证则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以消除

致病的根本原因。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以防邪陷 入里,造成内闭外脱之险证。同时,叶天士强调先证用药的原则,如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 ,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隔散,散其无形之热。本病虽在上焦,但三焦同治,注重泻下,釜底抽薪 ,以防无形邪热积于肠腑和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故清下合用以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则更 突出了叶天士治未病防其传变的思想。叶天士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 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 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 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即患者体质不同,则用药有别。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未雨绸缪之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反复提

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均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均包含了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家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术理论观点,对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姜氏等

[3]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 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几个方面。胡氏等[4]对《易经》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未病先 防、既病防变观是《内经》防治学说的精髓,总称之为治未病,而其源盖出于《易经》,并具体比较分析了《易经 》的防患未然与《内经》的未病先防、《易经》的不药而愈与《内经》的既病防变的思想。毕氏[5]从熵理论阐明熵病 与未病的一致性,分析熵病的病机,说明调理熵的变化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强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张氏 [6]对《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分析出治未病指导治疗尚未发生疾病 ,而人体阴阳平衡已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应用丰富多样的治 疗方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无病。认为努力探讨传统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原则和办法,开展亚健康状 态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柴氏等[7]分析了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 状态的关系及其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意义,建议要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尤其是中医的全科医生。一二级医院应以全 科医生为主,不宜过细分科;着重培养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矫治,更多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


体系,体现形神统一观,使更多的心理、情感、思维等问题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健全医学气象预报、 环境医学检测等,防患于未然。庞氏[8]治未病在中医肿瘤学中的应用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认识 到在西医学肿瘤病的控制战略中,癌症的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是病因学说的预防,也就是在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 发病;二级预防,是指已经癌变则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复发转移。可以看出,现 医学的肿瘤病三级预防战略,与中医的治未病的未病之前的摄生养慎,已病后的及时治疗、防其传变以及瘥后防止复 发的理论大有暗合之处。故而,治未病思想对肿瘤病临床、用药、调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程氏等[9] 中医治未病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 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 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 意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进行了现代发掘和理解,对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 础。

2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治未病理论契合于现代中医预防医学、亚健康状态的医疗保障的临床实

践,其应用正逐渐推广开来。龚氏[10]对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改变现状的方法,包 括改变陈旧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诊察技能,开展临床科研、设立未病专科等设想。王氏[11]在阐 治未病理论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治未病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其二,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少客观检测依据;其三,宏观辨证的意义常被忽略 ,应有作用不能发挥;其四,临床科研落后,不能促进治未病临床实践。并针对主要困难,提出设想建立亚疾病 概念,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人发展,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治疗。李氏等[12]认识到逆针灸作为 治未病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对此作了详细综述。周氏等[13]综述总结了灸法治未病理论

及临床应用情况,提出灸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 王氏等[14]研究指出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积极参与到预防 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解决未来13亿中国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 题以及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进行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实践研究中有了可 循途径[15-20]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同样在指导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董氏[21]从临床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就温病

高热中治未病学说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提出了温病高热急症的治疗除采用顺应性疗法的同时采用治未病的方法。 主张卫气同治、气分早下、三宝早用、气营血三联等具体治法。王氏等[22]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以扶正为 主,补肾为辅,扶本固肾,对症治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陈氏等[23]根据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 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医中药 辨证用药,可以减轻术后下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形成,而运用适当的中医传统锻炼方法,则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恢复肌力和髋关节功能,为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孙氏[24]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 的分析与总结,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胰 岛素抵抗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陈氏[25]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 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贯穿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 全过程这样的功能定位,将治未病中心分为三个板块:体质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疗法中 。三个部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线,相互贯穿,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这为我们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实践 的广阔前景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

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 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3 参考文献

1]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48-49.

2]边玉麟.五脏相关治未病临床浅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45. 3]姜惟,童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18(4)209-210.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毕鸿雁.理论与中医治未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53-35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HK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