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2023-12-05 15:3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欢迎阅读!
十世纪,美国,中国,形象,华人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刘秀秀

来源:《人间》2016年第10

摘要:本文以20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从庞杂的美文学文本中梳理归纳出两种中国形象类型,这两种中国形象反映出海外华人在文化碰撞时对血缘国多维度的反观视角、表述策略和文化反思样式。同时这些中国形象既相互关联有互相包容共同构成丰厚复杂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A 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4-01 一、引言

在国际政治、传播学等领域,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实际力量、真实水平及通过媒体的塑造和传播,反映在人们心目中的综合印象。它包括国际公众和国内公众对国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陈犀禾,200915)在文学领域,国形象侧重的是国家形象的审美、文化、情感层面。就笔者的理解,文学中的中国形系指国内外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既有纵向的形象史梳理,也有横向的国别研究。有针对美国华文文学研究的,也有针对美国华裔的英语书写文学研究的,其中汤亭亭、谭恩美、黄运基等人的作品受到较多的关注。 二、伦理中国形象

海外华人作家格外重视家庭伦理,在小说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汤亭亭的《女勇士》讲述了华裔女性的精神成长和力量成长,书中给予女主人公重大影响的人物都是中国人。回忆说,我们华裔女孩听长辈们讲故事的时候,便知道我们长大后若仅仅变成妻子和奴仆,那人生就失败了,我们可以成为女英雄、女剑客。(汤婷婷,199019

在《喜福会》里,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表现在老一辈的际遇、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于子女的期望与教养上。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父母更多地要求子女把根扎在美国,早日进入主流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却无法理解这种文化,她们要的是独立自我。可以说,在美国华人文学中,家族历史的发掘、家族荣耀思想、家族延续情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价理守护与凝合的一面。


三、草根形象

草根由英文的grassroots直译而来。据美国学者威廉·萨弗尔的《新政治字典》解释,grassroots最初指的是采矿时表层以下的土壤。后来草根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层民众的内涵。在美国华人文学内部,草根中国形象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塑成:一种是在美国底层打拼的移民身上所体现的草根性和民间精神,另一种是作家回望中国故土,在距离观照中,乡土中国气质的流露。本文是这样理解的:草根性既可以是草根作家的生存意识在作品中的投射,也可以是作为描写对象的草根阶层的思想观念在作品中的表现。与底层书写、底层叙事具有近似意义的是草根文学,在美国繁多的华人文艺社团中,有一个社团以草根文群自居,黄运基就是旧金山草根文群的领路人。

黄运基是由底层移民成长起来的旧金山华人领袖,他的作品以一种高傲而正直的姿态,确立了居美华人在压迫与歧视下所表现的坦荡、真诚,并且小说中的许多主人公洋溢著一种东方人才有的精神特质。从黄运基作品所提供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处于美国下层的中国人那高度的自尊心和强悍的奋斗精神。《奔流》中的余锦棠即是一个拥有完美道德的理想人物。他体形魁伟、睿智机敏、心胸开阔,坚决抵制种族歧视行为,对朋友则充满父兄温情;他团结意见相左的同胞,善待他族平民,其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都构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华人形象。《狂潮》采用了左翼叙事常用的革命加恋爱模式,对劳苦大众的关注和同情是它非常重要的特点。华裔作家重塑祖先历史,既是一种生存策略,又是建构个人身份的族裔政治。华裔作家试图打破华人无声的栓桔,恢复被剥夺的发言权,建构华裔的主体性。

重塑美国华裔祖先历史的开山之作汤亭亭《中国佬》,把华人劳工赴美的历史描绘成一种英雄的壮举:由于大海、饥俄和其它的某种冲动使得广东人成为开拓者、成为美国人。《中国佬》向世人昭示了华工作为修建美国横断铁路的主力军,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为此遭受的磨难。华工们夜以继日的艰苦作业建成了连接美国大地的铁路,但他们却被历史无情地遗忘了。华人劳工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遭到了美国当局的驱逐。美国铁路官员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这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功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得,完全否认了华人是修建铁路先驱者的事实。中国人在美国历史上里程碑样的成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被掩盖了,这足以证明美国主流社会关于居美华裔的历史是片面的、歪曲的。《中国佬》通过赞美祖先移民在美国的勤奋工作和开拓精神,颠覆了西方正典中关于殖民帝国的神话,从而粉碎了预先假定的欧洲文明所具有的内在种族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在家庭伦理方面,在美国华人文学中,家族历史的发掘、家族荣耀思想、家族延续情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价理守护与凝合的一面。另外本文还通过沿袭左翼叙事传统和重塑美国华裔历史对草根形象进行分析。百余年的美国华人文学都是以一种西强东弱的笔法在书写着中国形象,我们期待华人作家在文化守成、批判反思等思路下之外,能呈现出中国形象的另一面一个光明磊落、豪迈奔放、新鲜亮丽、热情善意、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Kingston. Maxine Hong. China Men.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1. [2]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3. [3]陈犀禾. 民族、国家和国家形象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2.

[4]蒲若茜. 华裔美国女性的母性谱系追寻与身份建构悖论 [J]. 外国文学评论, 20064. [5]章晖. 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J]. 文学评论, 20112.

[6]赵小建. 美国华人社会的阶级研究以个人访谈为主的分析 [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91.

作者简介:刘秀秀(1990-),女,汉,山东省泰安市,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英美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B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