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学设计_5

2022-12-29 19:04: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学设计_5》,欢迎阅读!
安仁,古诗词,下册,教学设计,人教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这首诗,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示也充满了学习趣,而如何顺应这种学情则是教师所应该把握的。在《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二、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诗题

1、导入:图片导入:童年游戏图片(跳格子、跳皮筋、过家家) 2、提问学生:同学们放学后的课余活动有哪些?

3、老师总结:童年的生活确实像一支支动听的歌,像一幅美丽的画,更像一首首美妙的诗,值得我们细细回味。那么我们的先辈们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古时候,那些和你们一般大的小孩子会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童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八百多年前那个春天。

4、老师朗诵引出古诗:波光粼粼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看到了有趣的一幕。他于是提笔挥毫写下一首诗。(配有背景音乐)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写下什么诗呢? 5、写诗题,全班齐读古诗

6、介绍诗人: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重点在于介绍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引出之前学过的《宿新市徐公店》,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儿童捕蝶时的快乐。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7、提问学生感受童趣:飞入菜花无处寻。咦,这是蝴蝶去哪里了?为什么会无处寻?菜花是黄的,还繁茂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黄色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可寻蝴蝶的踪迹。多么有趣的一首诗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梳理诗题: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童趣诗。

提问:看到诗题,你来想一想,诗人杨万里乘舟去哪里?安仁,一个地名,湖南省东南部。请同学们认真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让我们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现在我们用笔把这有趣的一幕记录下来。

2、结合图文,小组合作梳理诗意:一张图片一句古诗,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直译诗句。再由小组合作推选组员结合图片以讲故事的方式讲通古诗的大意。 3、学生读出节奏:先由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三)、品读古诗,引导感悟童趣

1、播放动画视频,引出同学的学习这首诗兴趣:同学们读的那么有趣,那老师就奖励你们一个有趣的视频

2、小组讨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

小组汇报:有的小组汇报诗句的有趣的诗句,有的小组汇报诗句的锤炼。 (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3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品读水平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这么有趣的一幕让诗人写下来了,那我们尝试把这么有趣的一幕读出来。

来,就让我们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带着我们的感情,把趣读出来。 (四)、创设情景,表演古诗

1、老师引导:我们不但能够把古诗读得有趣,我们还能够把有趣的情境再现。 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孩童,你们为何无雨要打伞?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当帆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3、老师过渡: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我们尝试把这首诗美美的背下来。 (五)总结诗人杨万里经过安仁的小河目睹了如此有趣的一幕,于是有了今天的学习的《舟过安仁》。这个切源于诗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著名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9d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