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

2023-04-30 16:39: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欢迎阅读!
讲义,经济学,薛兆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赚差价的中间商真的可恶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我们还是继续来讲这本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昨天说到了成本,钱并不是成本的唯一表现形式,比如时间也是成本,节假日走高速,节省了高速费,但很可能要堵上整整一天你的时间。还有在老齐这里读书,虽然付出了200多块钱,但是看书的效率要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以前你一年也看不了2本书,现在几乎每月都能3-4本书,所以其实大家读书的成本是大幅下降了。但很多人,却仍然算不过来账。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提高了的头脑,可以帮大家很快赚回这笔投入。

有一句广告词叫做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但是我们跟厂家直接沟通真的好吗?显然未必能够降低成本,想想我们要买个电脑要跑到厂商那里沟通,买个土豆也要跑到农田里直接找农民,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忙的不可开交,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相反通过中间商帮我们整合资源,筛选品种,我们多付出一点金钱,支付服务费,但是可以节省掉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赚到更多的钱回来。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中间商是在帮我们提供服务,减少总成本的,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去中介化,才能真正的消灭掉中间商的成本。换句话说,我们既要享受中间商的服务,又要消灭费用上的成本,只有技术进步才可以做到。

所以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你放弃了什么,放弃的多,代价就高,放弃的少,就代价小。不存在放弃,就不存在成本。更新请加微信9014774

比如一瓶茅台,我买来的时候是1000块钱,但是存了10年,价格已经涨到了5000,那么我此时喝掉他,成本是1000还是5000?当然是5000,因为我放弃了一个变现5000块钱的机会。反过来,我花1000块钱买的茅台,回来一看是瓶假酒,装的是二锅头,大概只值20块钱,那么我喝掉这瓶酒的成本也就是20块钱。尽管蒙受了1000元的损失。这种事在古董市场很常见,买回来一看是个假的,新的,他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经济生活中,什么决定价格?有人说是成本,成本贵了,价格就会高,特别是开发商经常这么说,我拿地都2万一平米,卖给你们肯定得3万一平,但是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天下就没有亏本的生意了。所有人在成本上叠加劳动,都能构成利润。所以这显然不靠谱,决定产品价格的只有供需关系,也就是有多少人需要他。如果供不应求,低成本的东西,都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比如茅台,毛利率超过90%换句话说一瓶酒的成本只有100块钱不到,剩下的900多都是利润。

所以根据这个我们就应该能识破开发商的伎俩,政府高价卖地推高房价的说法并不正确,实上,作者也说,不是政府想高价卖地,就能把土地价格推高的,之所以能够高价卖地,是因为市场高需求导致的。买房的太多,房屋供给太少,所以造成了高房价,如果这背后有人捣鬼,那就是国土部门,之前的土地供给出现了严重问题。所以,如果供给还是那么多,即便政府不赚钱,免费把土地送给开发商,结果一样是房价很高,开发商会把拍卖土地的钱,直接去行贿相关的官员。

对于房子,我们习惯买房和租房,大家都觉得买来的是资产,那租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资产的付费,但是经济学上的租,却跟现实中有所不一样,作者说,他在北大教书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北大降薪,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北大降1000,他还是会选择在这里,降5000,甚至降1万,他也不会离开。但是北大并没有因为他别无选择就降低他


的收入,所以这多出来的5000,1万,就是他白赚的收入,经济学就把这部分收入叫做租,而他在北大教书这个工作,就是一个资产。

对大家也是如此,你上班老板给你1万元,他希望你认真工作,但是你每天都开小差,玩1个多小时手机,而他也没有因为这些就降你的工资,或者开除你,那这一小时就是你赚到的租。

我们听到租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有一个词我们却很熟悉,那就是寻租,一般都跟腐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寻求经济租金的简称,属于非生产性的谋利活动,这是经济学家图洛克对乞丐行为的观察,表面上乞丐得到施舍,啥也没干,但仔细观察,乞丐为了得到施舍,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不停的点头哈腰,不断的说好话,如果一个地方施舍特别多,还会引发其他乞丐过来抢生意。甚至有的乞丐为了在比惨中获胜,还要自残身体。所以图洛克发现,乞丐在要饭的过程中,也是要消耗资源的。经济学中的寻租,就是专门指那些消耗社会资源,不创造财富的行为。比如老齐也经常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工作,但还有一小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努力的抵消掉我们的工作。这就是寻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利己的举动,伤害对方,如果对簿公堂,所有人都会认为应该停止侵害,比如旁边盖一栋厂房,但是正好挡住了我家的阳光,看起来我很有理,但是著经济学家科斯却不这么想,他认为伤害都是相互的,你可以说新建的厂房,伤害了我晒太阳的权利,但对方也可以说,你晒太阳侵害了生产的权利。这很明显是一种强词夺理,很多人都批评科斯,但是后来又有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假设诉讼双方属于同一个人,那又如何?我盖一座厂房,挡住了我自己家的阳光?这时候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完全取决于收益,如果盖厂房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收入,我是不会在乎是否能够晒太阳的。如果盖厂房,让我的房子贬值很多,远超过工厂的利润,那我肯定就不会去盖这个房子。所以我们会突然发现,科斯的观点很有道理,所谓伤害都是相互的,只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因此在1991年科斯也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不理解科斯是因为掺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如果自己伤害自己,其实就简单很多。

后来,有人把科斯的理论上升为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谁的,谁用的好就该归谁。老齐补充一点,这之后无非就是利益上的补偿。比如矿工是率先挖出钻石的,但是最后钻石都戴在了贵妇人的身上,显然钻石在贵妇人的身上价值会更大,而矿工也得到了费用上的补偿。双方最后都会满意。这个就叫做科斯对价,比如黄石公园内需要引进狼群,动物管理员觉得狼越少越好,而环保人士觉得狼越多越好,狼越多,生态的保护就会越好。解决办法就是,如果动物管理员能证明,狼咬死了牲口,那么只需要环保部门向他提供必要的补偿。于是养多少头狼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分配问题。环保人士要计算一下,到底怎么养狼最划算。

当然也有不能让双方满意的,比如我们的行为数据,软件商拿走了,有的还打包出售给了别人,让我们的隐私泄露,但是根据科斯定律,这也没办法,人家把我们的数据用活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服务,尽管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但你也没地方说理去。除非你拒绝服务,比如你现在不用智能手机,还用最早的座机,那样才不会被泄露隐私。否则或多或少,你的数据都会被抓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e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