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教育史 康德论儿童教育》,欢迎阅读!

康德论儿童教育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康德视教育为塑造新人,并进而改良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批判了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要求挑选受过良好教育并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办理学校教育;同时,还要开展教育实验,使教育理论科学化。
康德将全部教育,分为保育、管束、训导和道德的陶冶四个部分。其中,道德陶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力发展则属于训导的一部分,管束则是为了抑制儿童的动物性而安排的。
儿童的保育与游戏
康德认为,保育是幼稚期的重要任务。在保育问题上,康德继承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关于“锻炼"的思想,并吸收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的许多主张。
比如:母亲应亲自抚养初生婴儿(包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不要捆包婴儿;儿童衣着不可过暖,宜养成耐寒的习惯;要睡硬板床等等。
康德同意泛爱派的主张,十分重视儿童的游戏。他认为,游戏虽有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儿童的体质。游戏还可以防止儿童放纵,并进行感官训练。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可训练“儿童的目力”、判断力和记忆力等。按照康德的观点,游戏实为实施儿童体育、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儿童的德育
康德受到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对对儿童实行“奴性的约束”。因为这种约束“破坏他的自我意志,没有再比此有害的。'但又表示不同意卢梭的“率性发展”的思想。
在他看来,儿童的本性除了善的倾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如果听任野性的冲动自由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因此,儿童的自由必须是有节制的,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限度;应防止儿童自幼养成任性、自以为是、撒谎等坏毛病,并培养勤勉的习惯。
待到入学初期,首先要通过管束来消除儿童的野性,使之成为能遵守人类社会规则的有理性的人。按照康德的观点,管束适用于儿童尚不能接受理性指导的时期,它是一种消极的禁止,如要求儿童在座位上坐好,不许随便乱动等。必要
时还要实施人为的或自然的惩罚,从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把儿童的服从,与其自由意志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从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到服从自己的理性意志的转变。康德关于管束的思想后为赫尔巴特所继承和发展。
康德指出,道德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级部分。其首要问题是教会儿童分辨善恶,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理性指导,以主动积极的精神遵守道德律。要发展儿童的理性,使之能自觉地抵制诸如不仁、负义、吝啬、懒惰等恶德的侵袭;同时,应养成自尊、自信、自制、力戒虚荣、同情心、义务心和仁爱之心等良好的品质。
康德的德育学说以其先验论为基础,并和卢梭一样,认为道德的关键在''良心",知识是无能为力的。这些观点具有明显局限性。但他关于服从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通过教育使人道德完善的思想,以及对人的理性的重视等思想,不乏可取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U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