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运用浅谈

2022-09-04 11:44: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句运用浅谈》,欢迎阅读!
名句,运用
名句运用浅谈

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高尔基说

名句多来自实践经验总结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名句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可以为语言增添了生趣,增强了表情达意功效。

对名句名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名篇,高考也增加了名句名篇的默写。对于中学生来说,仅仅背诵名句名篇是不够的,还应该学着运用,让名句在自己的谈吐和写作中熠熠闪光。高考作文在评分方面提出一项为“有文采”代表要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熟练灵活运用名句对获得发展等级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运用名句,运用名句须注意什么,本文试简要回答这些问题。

一、引用

在说话作文中,援引名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是为“引用”。引用是修辞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的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为“明引” 请看例句:

1.女人善变„„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梁实秋《女人》)莎士比亚的名言被梁实秋随手拈来,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不论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还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都是说女人如花,可是花对人的美丽只是一种表面的短暂的诠释。若说生命,不如以太阳喻之,在她燃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蕴的美丽。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夕阳把天空燃烧成一片火红,那是生命的辉煌,是对生命的眷恋,着实对人类是一种启迪。(作者不人云亦云,对名句的阐释很有新意,值得借鉴。)

再来看一组“暗引”的句子: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如此两天一夜,实在是寂寞难耐,只好守着那车窗儿,吟起太白《蜀道难》的诗句,想:如今电气化铁路,且还这般艰难,唐代时期,那太白骑一头瘦驴,携一卷诗书,冷冷清清,“怎一个愁字了得?”(贾平凹《入川小记》

3中,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古往今来有杰出成就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追求理想的向往之情,实现理想的艰苦历程,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例4则引用李清照的诗句,旅途寂寞难耐之情跃然纸上。这些例句在引用名句时并未指明出处,而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引用古圣前贤的经典名言,显现集体智慧的成语谚语等,融入自己的文章,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引用名句,特别是引用诗文名句,必须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以一当十之效。另外,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更应


该准确无误。

二、化用

化用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仿作,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例: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说:宁可无肉无竹,不可一日无书。(邓州《读书乐》 作者套用东坡名句表达对书籍的挚爱之情,颇有新意。

化用时,我们还可以对名句适当改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请看下面两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全文八十一字,千古吟读。既可尊为散文典范,何不可以视为作文指南?正可谓:文不在长短,有识则新,有诚则灵。(李炳银《散文语屑》

2.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以上二例均是对《陋室铭》开头四句的化用。

化用、仿作有时是为了戏谑或讥讽。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刘攽晚年因为疾病,须眉皆落,鼻梁将断。一日和苏轼等人酒席间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嘲弄刘攽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人笑倒。苏轼的戏言与刘邦的《大风歌》结构无二,但主题却大异其趣。“鼻梁”与“四方”相比,相差悬殊,滑稽效果因而格外强烈。再看一些例子:

3.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4.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 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这已经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步到对“名篇”的仿作。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抢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仿崔颢《黄鹤楼》写道:

化用名句(篇),应注意:一、选取最佳名句(篇)。取法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二、贵在推陈出新。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对隋炀帝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仿作的典范。三、勿过于随意。化用名句,可以打趣,可以正色,亦可庄谐并出,在正式场合均应有严肃态度,用之以表达积极的意义,不可轻浮、随意。

作家梁衡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写到居里夫人淡漠名誉,说“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了才悟出是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化出,如果没有多年背诵柳词的积累,是很难产生这样的灵感的。希望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名句,在语言实践中,多运用名句,让名句之花绽放在我们的口中、笔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RV.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