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应思思

2023-05-04 05:4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应思思》,欢迎阅读!
读后感,自由
读孙瑞雪教授的《爱和自由》有感

大华西溪风情国际部 应思思

买这本书的时候,搜索栏里输入的是“爱……”结果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本《爱和自由 。比起原来看过的《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更加值得我们幼儿教师去阅读,因为我们是幼儿发展关键期(06岁)的启蒙伴侣,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一本可以走进孩子内心的书,也是一本可以令你读懂“小人国”的书。

作者孙瑞雪,是蒙台梭利教育专家,也是大陆第一家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创始人。大家都知道蒙台梭利的教育核心是爱与尊重,就像我们大华园的教育理念一样,从尊重孩子出发,然后科学的引导、教育、关爱和支持孩子。一个健全的身心发展过程,应该是有健全的人格组成的,而不是我们以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书中通过很多鲜活教育案例和生活案例来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白的不是如何教好孩子,而是如何毫不吝啬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却不是施舍。

中国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是有缺陷的,家长只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人,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或者上帝,用自己神圣的方法来“造物“,按自己的意愿克隆出一模一样的人格。比如书中第四章所说的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当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旦被打扰,孩子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火车只能在轨道上走?火车只能在轨道上走吗?他们毕竟不像我们成人在遇到一些疑惑的时候可以问度娘,而成长硬是要把自己原来的认识加以重复的告诉孩子,从而破坏了孩子的探索欲望,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今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他就会告诉其他人:“火车只能在火车轨道上开,这是爸爸说的!“这是多么可悲的回答。

其次,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反过来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大人什么样,


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原来班里有个孩子叫乐乐,每当他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瘫在地上很无赖的翻来滚去,哭着吵着闹着不肯罢休,任谁来劝都毫无作用,最后只好等保姆来接时强行带走。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这些举动是从妈妈那学的,每次爸爸妈妈吵架,孩子就站在边上,妈妈争不过爸爸的时候就赖在地上无赖的翻来滚去。天哪,若是那个妈妈听到这番话她会是有多尴尬和后悔。我想,对我们老师来说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你的正能量传达给孩子,孩子吸收进去那还好,若是消极的负能量被孩子传达到父母面前那会是多么难看的事情。还有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在公园的一个拐弯处,一个妈妈正在给两岁多的孩子买饼子。这个孩子转折饼子死也不放,妈妈也抓着饼不放说:“你吃不了这么多,这样会放飞的。”可这个孩子就是抓着饼不放,说:“我能行,我能行。”但妈妈就是不给。你看,妈妈连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都抹杀掉了,你说孩子以后会不会潜移默化的将这种强迫施压到别人身上?我们老师平时在幼儿生活常规的管理上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拿最常见的盥洗环节来说吧,托小班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挤泡泡,开着水龙头看着水哗啦啦的流下来而拍手呐喊。这时候我们老师见到这样的情景肯定首先会生气,特别是这边要组织其他孩子接下来一个活动,这边还要去请玩水的孩子出来。你会发现,你越是很激动的去命令他们出来,他们越是玩的高兴不理睬你。怎么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不伤害他们并让他们自己放手出来呢?这就值得我们老师去思考。像书里所说,其实,孩子的这些举动正是他们敏感期最显著的特点,成人可以顺着孩子的这些特点开展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去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并尝试,他们的自由达到极致了,也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第一届毕业班的孩子棒棒,每次画画的时候其他孩子都会用彩色蜡笔来描绘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唯独棒棒每次都要唱反调钟爱黑色蜡笔,起初我草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8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