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2022-08-10 07:48: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欢迎阅读!
科学家,高中,实验,生物,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总结

19世纪30年代 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 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 1779 1845 1864 1880 1939 20世纪40年代 1958 19世纪中期 1903 18世纪 1928 1944 1952 1953 l9世纪(1859)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

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

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

径——卡尔文循环

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

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 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

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928 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

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 苏丹III 橘黄色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DNA + 甲基绿 绿色 RNA + 吡罗红 红色

线粒体 + 健那绿染液染色 蓝绿色

染色体 +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深色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vZ.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