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小云说话了》

2023-01-09 19:4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小云说话了》》,欢迎阅读!
小云,教师教育,随笔,说话,小学


小云说话了

——我的教育故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入校后求知动机降低,并非学生丧失了学习潜力,而是教育方式对她威胁太大,致使其无法克服困难有以致之。”这种威胁可能是:成绩不如人而感到威胁;容貌不如人而感到威胁;缺少社会能力(如:拙于言辞)而感到威胁;家庭出身(如:孤儿)而感到威胁。“学生常因威胁不能排除而感到自卑,因自卑而丧失自信自尊,终而自暴自弃。(张春兴:教育理学



9月,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坐在一年级二班门口,迎接我的是又一群“弟子们”。为了在与孩子首次接触中,为了使孩子们放松,不那么紧张,我见到孩子都会微笑着给孩子打招呼:“小朋友,你好,欢迎你来到一年级二班!”同时也会跟孩子们聊一会儿:“你最喜欢什么?”“你觉得我们学校漂亮吗?”等等。不久,来了一个身体略胖但很结实,圆脸、皮肤稍黑的女孩子,她就是小云。同样,我先给她说了说轻松的事,可这次有点难办,我问的问题,她都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不能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的她就干脆保持沉默。“你给梁老师说说好吗?”“梁老师很想听听你的声音”……这一系列期望、鼓励都不能让她张一下口,一句话。她的妈妈也不断鼓励、要求她,但也无济于事。此时,来报名的家长越来越多,其他家长对这孩子也都产生了好奇和惊异:有些家长也在一旁鼓励着她,“小朋友,老师问你,你说嘛。不要害怕,勇敢些!”此时,我明白,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心理会更紧张了,过多的鼓励或是要求(她的妈妈也在旁边不停地说:“说嘛,咋个起的喃?”)都会使孩子内心产生负面影响,对外界持更为警惕的防御态度。于是,我便请她下次好好给我说一说。此时,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使她大胆大声的张口说话。



正式上课了,在开学几天,我在班上着重强调班级常规训练,如:坐、举手回答问题、拿书等。我也在这几天学习中,试图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说话,“小云,请你来说说他的书放的位置对不对?”这时,她即不回答也不站起来,我便大声的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此时,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想她投出各种异样的眼光。“老师请你回答问题你应该站起来,”我重申了一遍课堂纪律。这样,她才慢慢并用眼睛迅速瞟了一下周围的站起来了,可还是一脸的平静与沉默,平静的如一潭死水,似乎她的心里极少起波澜。从表情上,让我读不出她心里所想,太“静”了!鼓励,发动同学为她加油,其他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暗暗的支持她,鼓励她,甚至“帮助”她——她旁边的小男生埋头悄悄地对她说:“他的书放对了。说‘对了’”可她仍保持着缄默,伫立在她的位置上。我请她坐下,对她表达我对她的期望:“想好了告诉我,好吗?”她又用点头表示了她的态度。

在开学第一个星期里,我记住了全班40个孩子的名字与本人,有些外向开朗的的孩子也逐渐把我当成大朋友,下课就来抱我或是要我抱。看来,孩子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我们的老师、班级、学校。而她,却整整一个星期里面没有和我说过哪怕是一个字的话。我对她的好奇逐渐变成了一种担忧。






一个星期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于是,我开始着重观察她的日常行为:上课时,其他孩子都在按老师的要求看书、写字。她呢?一会儿搞桌下的东西,一会儿懒洋洋的翻翻书,一会儿戳同桌一下,注意力涣散,学习缺乏兴趣;下课了,男孩子在一起追逐打闹,女孩子在一起跳绳、散步……而她却是一个人站在一旁双手放在身后靠着墙默默地,默默地看着别人欢快地玩着。她承受着孤独的肆虐。她渴望朋友,渴望自己也成为那欢笑中的一员——我知道。

为什么她会这样?“病因”在哪儿呢?家长接孩子时,我专门请她的家长留下,了解情况。我知道了她的父母感情好,生活也较为殷实,知道了她上幼儿园就开始这样了。于是,我又找到她以前的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 “病因”终于被找到了——原来,由于她自小长的比较结实,给人感觉还有点蛮横,再加上她的皮肤稍黑,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对她就没怎么打扮。于是,同学都觉得她丑,也就不愿意和她玩。久而久之,她就产生了自卑心理,逐渐就形成现在的情况了。

“饭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对她的教育我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持久战”

找到了“病因”那就该对症下药了。开学初,朝会我都会给孩子们讲故事,使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那天,我发现她正好戴着一顶红色帽子,灵光一闪,办法来了。于是,在朝会上我便给孩子们讲《小红帽》的故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瞪着双眼看着我这个“故事大王”,她也不例外。在绘声绘色讲完故事后,我便欣喜地指着小云说:“你们看,小云多像小红帽呀,可爱这时,学生都看着她,投来“啧啧”的羡慕。她,她笑了,不好意思的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对她,这太难得,太珍贵了,那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呀!平静的湖面终于泛起了微波了,我想:她会开始喜欢我这个老师了吧。这是个好兆头啊!——“亲其师,信其道”这是百试不爽的教育哲理。



而后几天,我发现她上语文课认真多了。恩!是“趁热打铁”的时候了。一天,我把她叫到一边,我就问她:“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她点点头。“喜欢,是不是?”她又点点头。我便笑道:“说出来嘛!”她看看我,她的眼睛里是我的一片宽容,她试着动了动嘴唇,我在旁急切的期望着成功的到来。可刹那就没了动静,我又鼓励着,示范着:“就一个字,很简单的,说……‘是’”她胆怯地再次努力张嘴,…… “是”。她说话了,终于张口说话了。可在那成功的瞬间,我却没了喜悦的心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字呀?短促、细微,兼有不经常说话舌头不灵活的混沌。我此时没有欣喜,有的只是惊异,愧疚——作为老师,听见自己一个学生这样说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马上顺势鼓励着她:“说出来还是很简单吧”,她又点头,我又要求“说出来”,又是一个“是”。使孩子“张口”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但这已是第三周星期二的事了,漫长的3个星期呀,终于使她走出了第一步,有了这一个“是”,就有更多的字迸发出来。星期四,我又叫到她,与她订了个“协议:在本周星期五(2语文,我明确表示要抽她回答问题,答对了,我会表扬她;如果不回答,我会不高兴的。而后,我把小云的进步与我们的协议告诉了小云的妈妈。她的妈妈非常高兴的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对小云的“改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jv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