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蔡元培先生(论文)》,欢迎阅读!

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1868出生于浙江绍兴,字鹤卿,別号孑民,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他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蔡元培先生,世代以种植山林出售薪木为业,到蔡先生高祖以下,始改为经商,蔡先生祖父和父亲做人公正,对人宽厚,尤其是他的父亲,更是有贷必应,因此没有积蓄留下给蔡先生。
在蔡先生幼年时,他的父亲去世,其兄弟三人全靠母亲抚养。因蔡先生的父亲在世时为人宽厚,在他父亲去世后,其世交伯父提出赡养其兄弟三人,并供其读书,但都被他的母亲婉拒。他的母亲通过典押衣饰,勤俭持家,将其兄弟三人抚养长大,并时常告诉他们:“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作何语,我宜以何语应之。既毕,又进省彼作何语,我曾作何语,有误否?以是鲜愤是。”蔡先生日后能宽容大量,不苟取,不妄言,都是受其家庭影响
蔡先生从小学习诗词书画,翻阅史记经典,还学习了儒家经义。因此蔡先生在中国旧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他在少年时就已经名声远播。蔡先生不仅在中国旧学上有研究,在西方的学术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他对西方学术的研究甚为广泛,学问相当广泛,举凡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史、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等毒喜欢研究,尤其在实验心理学,比较文明美学等上颇具心得。而他在美学上的造诣尤为深。他甚至将美感教育列入教育宗旨。蔡先生虽然研究了许多的西方学术,但他对于西方的学术并不是一味的吸收,而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和批判。蔡先生对于中西文化的看法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一方面推崇中国旧有的文化,一方面又主张对国故以客观态度,科学方法,重新估价,重新整理,他不讳言中国文化的缺点,但也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端;他虽然主张吸收欧美文化,但并非无条件的模仿,而主张有选择的吸收,他又主张融合中西文化的长处,创造出适合时代的新文化,这些言论唯有贯通了中西学问的人,才能说出。因此,这又说明了蔡先生的学识渊博。
蔡元培先生以教育为终身职业。蔡先生从十八岁起就开始教师生涯。三十二岁后,除教书外,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其间除了到国外读收考察以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的岗位。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他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一生的理想是“兴学育才以救国”。因此,他主张教育时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他提倡民权
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蔡元培先生在教育上的成就被很多人认可,他在1912年被任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上,他要求学生要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部演说对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教育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这里有蔡元培先生对学术尊严的捍卫,也有蔡元培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修行、以道自任的人格追求,更有他对精神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想”的精到阐发。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这是对蔡元培先生的一个很大的肯定。
蔡元培先生,我国的现代大学之父。因为有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文学有了立脚之地;因为有他,“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有他,北大才成为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
的最高学府。因为有他——蔡元培,才培育了一大批人才,造就了一代教育新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b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