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山川载不动太多忧愁,一楼承接起千古风流》,欢迎阅读!

山川载不动太多忧愁,一楼承接起千古风流
《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千古传唱不衰的美学佳作。既有构思上的严谨规范,精典独到。又有抒情咏物,神形俱备,读来其景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更有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成为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
一、结构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个对偶句,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从结构上,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伏笔。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个“异”字,宛若一个门轴,承上启下,突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使篇末抒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水到渠成。
二、语言美
该文骈文味道很浓,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有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湖景物的优美,可与毛泽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衬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单从词义分析,则“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则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整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璧”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这个对偶句,上下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
语,对仗甚工。写“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的阴雨,“连月不开”的洞庭景色所产生的“感极而悲”的心情,极深沉,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思想美
范仲淹说古仁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以为是自我的内心独白。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文化美
《岳阳楼记》在初中教材里,已经被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传播。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有岳阳楼名联无数。“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清代窦序撰:“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山川载不动太多忧愁,一楼承接起千古风流。一文博古今,文正复何求?《岳阳楼记》的美学审视是无限的,笔者管中窥豹,权作抛砖引玉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b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