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实践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后感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写成的,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占了上风,而且这股风气没有刹车的迹象。当时党内的情况,可以说是智者被排挤,出现机械思考的教条、经验,按框架解决一切问题。
鲁迅说的好,总有一些脊梁是硬的,硬脊梁不随波逐流,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硬脊梁。1931-1934年,革命受到极大损失,很多优秀的战友折损在错误的决定中,理智的人心里流着血,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写了实践论,逆流而上,对党内进行思想解放。
【关键词】实践论,认识与实践,认识来源,实践发展
前言
谨慎实践、细致总结、提高认识、再次实践、重新复盘,以此为习惯。戒掉一切该戒掉的,不干任何与自我提升无关的事,做好应尽的义务和工作,积跬步以至千里。以上便是我熟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所述心得。 1.毛泽东《实践论》提出的几个观点解析
很多理论在人人知道之后,好像没什么高深,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毛泽东从众多汹涌的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提出实践的理论,在本源上解决了思想不统一、哲学观上众流不汇的局面,成为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至于影响到现在。
现在很多人都对实践论中的理论耳熟能详,实践也不断验证它的正确性,但社会上有一些论点,总是倾向于违背实践的理论,落于哲学上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却没想到用实践的观点指导。不得不说,执行上的缺失是最大的损失。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几个著名的观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由实践到认识,变感性为理性认识,这是第一个阶段;
然后认识再回到实践中,这是第二次能动性飞跃。
整个人类就是认识再实践再到认识再到实践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实践论指出,主观和客观分离,即认识和实践分离,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源。毛泽东的实践论,没有在具体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上升到理论高度,有理论的指导,也能防止具体执行中的教条主义错误,这就是哲学的意义。
2.《实践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论的指导意义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旦我们刻意去运用实践论的理论,会发现很好事情有了解决的思路。
不得不说,社会在进步,但思想没有随着经济和科技而不断超越,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思想高度,并没有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大幅明显提高。这从很多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和争辩上能清晰看到实践观点的缺失。
今天让我们探讨一下现实生活中一些观点,应该怎样在实践论指导下思考。 2.1 善良淳朴的人该被社会淘汰吗?
这是市场经济下的老问题,在农业社会与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很多封闭思维的善良淳朴的人们,面对社会上逐利不择手段的现象,开始产生困惑——难道善良已经成为社会的弃履了吗?善良淳朴的人就该被社会淘汰吗?
其实这是实践论最显著的表达之一,认识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不断发展。 这种认识的产生,是源于实践变化,就是社会变了,农业社会变成市场主导社会,原来奉行的恪守家业、老实本分的思维,被实践的变化击碎,击碎的不是善良,而是隐藏在善良名义下的保守、消极思想。这是认识没有跟上实践的发展,就相当于毛泽东批判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祖辈传下来的家训里不思改变,违背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基本理论。
善良不会被淘汰,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诚信的、善良的、进退有据的,那些欺诈、投机、钻营的行为,被市场无情淘汰,这是认识又回到实践中被检验、发展,形成更高层级的对善良的认识。以后,这种循环还会不断发生,但都符合实践论的基本原理。 2.2 崇拜金钱有错吗?
这是个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话题,不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特有的现象。古人就有为富以德和为富不仁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这是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有诚信致富的,也有剥削致富的,这是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
认识回到实践是必然的,无论什么认识,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富不仁这一认识,被实践证明过很多次,不仁之富,富而不久。祸随富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了,所以在实践指导下,我们应有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君子爱财,取
之有道。
崇拜金钱,这是社会必然的选择,金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人人追求有价值的生活,就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但是对金钱的完全崇拜,唯金钱论,就是偏激的、不科学的认识,有很多也有很大价值的东西,是金钱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不能唯钱是瞻,而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总结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了《实践论》作指导,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不像国家大事一样,要考虑各种权衡因素,因此特别能清晰明了地说明实践论的应用。当然,实践论是远超生活琐事的,重要的是养成用实践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也能将事情分成多条逻辑主线,分别运用实践观点解决。
所以,这些举例就是砖,抛砖是为了引玉,就是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有高明的理论指导,让所有社会问题清晰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1952(Z1)
[2]蒋兴春,宋佳东.毛泽东《实践论》的价值分析[N].中共南昌市委党报学报,2009(4):9-12
[3]杨茜.毛泽东《实践论》的意义探析[J].《长城》, 2010(8):193-19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