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かわいそう”与“気の毒”的异同

2023-01-22 12:3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かわいそう”与“気の毒”的异同》,欢迎阅读!
异同,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かわいそう気の毒的异同

作者:李红艳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9

摘要:かわいそう気の毒都有同情可怜的意思,但用法并非完全相同。本文从使用对象、主客观情感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异同,以期帮助日语学习者减少误用。 关键词:可怜;误用;日语

かわいそう気の毒是日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二者都可以表示同情可怜之类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在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别,极易混淆。

かわいそう是形容动词,一般被译成可怜,表示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从语源上来说,かわいそうかわいい是同一语源。就像古语かはいい表示不憫だ的意思一样,かわいそう表示对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事物抱有慈悲、怜悯的心情。如: ①捕まった泥棒がひどく殴られて、かわいそうに思う。 被抓到的小偷遭到毒打,我感到很可怜。 ②あまりかわいそうな話なので、涙が出てきた。 话讲得太使人感到可怜了,听了眼泪都掉了下来。 ③彼は子犬をかわいそうに思って連れて帰った。 他感到那小狗很可怜,就把它领了回来。

気の毒一般可用作名词,形容动词。有的词典也有其作为サ变自动词的用法。如僕が休んだために彼の仕事が増えて気の毒した(我休息了之后使他工作增加,很对不起他)单就具有动词形式这一点来说,其使用范围要比かわいそう广泛。気の毒从语源来看,指的是令人怜悯的他人的遭遇,成了自己心里的気の毒有三种意义和用法。第一种用法表示对他人所遭遇到的不幸或不順利的事情感到同情,一般翻译为(感到)可怜悲惨。第二种用法表示给别人添了麻烦或事情没有按照预先所想的那样发展时,向别人道歉的心情,一般翻译为对不起,过意不去,抱歉。第三种用法表示可惜,遗憾。在这一用法时,有时根据情况的不同,特意用お気の毒様这种敬语的形式表示讽刺之意。 ④お気の毒に隣の赤ちゃんが高熱に侵された。 真可怜,邻居家的孩子发高烧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⑤私のためにわざわざ来ていただくのは、お気の毒ですよ。 为了我特地来一趟,太过意不去了。

⑥「病気で一週間も休みました。」「それはお気の毒ですね。」 我生病休息了一个星期。”“那真是太遗憾了。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かわいそう気の毒在表示同情可怜之类的意思时,十分相似。但二者并非可以完全替换,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かわいそう所同情和怜悯的对象是比说话者本身弱小或真正需要保护的事物。而気の毒则表示对与自己平等或比自己强大的事物的同情和怜悯。如可以说そんなに猫をいじめてはかわいそうだ(那么欺负小猫可太可怜了),却不能用気の毒替换。可以说そんなに社長をいじめては気の毒だ(那么欺负社长可太可怜了),却不能用かわいそう替换。因而,当可怜的对象是动物植物时,也一般用かわいそう,而不用気の毒かわいそう由于带有一种可怜人的语气,因此在直接用来向对方表示同情时,需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如果对方是需要尊敬的人物或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不宜用かわいそう,而应用気の毒。如例⑥就不宜用かわいそう 另一方面,かわいそう完全反映讲话者的个人感情,即讲话者认为对象太可怜了,恨不得能消除其痛苦和不幸。而気の毒看上去好像是讲述自己的主观意识,实际上表示他人的境遇使自己心痛的意思。主要是从客观的立场上来说,属于一种理性上的同情,即说话者认为对象的遭遇十分令人同情。気の毒由于表示一种理性上的同情,是冷静而理智的情感,所以主要用来表示同情他人所遇到的不应有的不幸遭遇。因而,像例①中那种场合一般不用の毒,因为对于小偷挨打,一般不可能产生理性上的同情,只是有一种道义上的同情罢了。而对于动物产生的怜悯之心,往往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因而かわいそう可用于动植物,而気の毒却不能,如例③。

此外,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对他人表示关怀和照顾似乎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而自己不应对自己抱有同情。所以便不存在私はかわいそうです这种类似的说法。かわいそう从来不用于自己,而是就他人的事情而言。気の毒也是。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却有将其用于自身的情况,这只是例外情况。如私たち二人が可哀相で、いくら泣いても、とまらない(我们两人真可怜,怎么哭也没个完)(太宰治《斜阳》)。而かわいそう也可以用于话语或事物,表示这话语或事物会惹起人的怜悯之心,而気の毒却不能,如例②。

かわいそう気の毒的用法既相近又有不同,因而经常被误用。本文从使用对象、主客观情感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辞典[M].東京:角川書店,198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刘金钊.日语疑难通[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涛.新日汉辞典[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红艳(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0P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