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论文

2022-08-20 18:45: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元散曲论文》,欢迎阅读!
散曲,论文
马致远《汉宫秋》与白朴《梧桐雨》艺术构思相似点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李时中,艺人花李郎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汉宫秋》特别渲染了强凌弱的气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于当面勒逼汉元帝:(单于)特遣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强敌压境,尚书竟只能规劝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更是束手无策。于是,王昭君只落得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强大、事攻伐,汉朝虚弱、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写,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出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便于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愁。

《汉宫秋》中,毛延寿不再是一般的索贿作弊的画工,而是平时一味谄谀取宠、当阴谋败露时又不惜叛国投敌的中大夫。因为他,单于才能够于遣使进贡,欲请公主之际,按图指名,强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仅是元帝与朝廷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而且还是匈奴与汉朝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悲剧已由个人的悲剧而深深染上了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悲剧的色彩。真挚的爱情因朝廷无力抗御外侮毁于一旦,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昏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庸臣,却正是导致这出爱情悲剧的元凶、祸首。昭君为国家大计而出塞和番,又为保全民族气节和爱情忠贞而殉难的壮举,便成了对这帮元凶、祸首的深刻揭露与辛辣嘲讽。《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不久城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8岁的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白朴“幼经丧乱,仓皇失母”,心灵饱受创伤,长大后又曾漂流于大江南北,看到了社会凋残山河破碎的情况,心情十分沉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无法对付,决心不参与政治“放浪形骸,期于适意”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夜梧桐叶落时”一句,包含凄清幽怨的意蕴。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与元好问、白华有联系的冯璧、姚枢等人都为名画《明皇击梧桐图》题诗。白朴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受到启迪。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悲伤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该剧显然不是要歌颂李、杨的爱情,而是通过对李、杨故事的描写,抒写人世沧桑之感,并借剧中人物李隆基晚年孤独凄苦的处境和悔恨哀怨的感受,表达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就这点而言,《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环绕着君王与妃子的形象,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文学074 曾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l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