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023-04-16 07:4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上册,古诗,反思,语文,年级
第四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

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由于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仍以《题临安邸》为例。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此时我马上给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


的拓展。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②在介绍诗人的时候,介绍的不够丰富,没有把和诗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一下。比如介绍陆游的时候就因为缺少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而影响了学生对故事《示儿》的理解。③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已经积累了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课上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平得到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2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沦陷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

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