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欢迎阅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课标解读】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充分运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相关历史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奋斗精神,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以及重视海洋的海洋战略思想;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影响。
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预习导航 自主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 2、时间和次数:从 年到 年, 次下西洋。
3、范围:从 出发,最远到达 ,到过亚非 个国家和地区。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和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 和 ,被时人称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在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 倭患。后来又进
入 、 ,与其它抗倭将领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 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和 。 【问题导学 合作探究】 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环节1——“西洋”在哪里? 为何“下西洋”? 1、“西洋”在哪里?
2、【材料研读】
材料一: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讨论:研读以上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哪些?
环节2——为何能“下西洋”?(分组讨论)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郑和,在当时的条件下,你打算在下西洋之前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可从技术、人员、物品等方面思考)
环节3 ——“下西洋”概况如何?
1、根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包括时间、出发地点、最远到达地区、沿途都经过了哪些国家和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字? 远航到达目的地后,船队进行了哪些活动。) 2、将教材P72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用红笔标出①亚洲 ②非洲 ③印度 ④阿拉伯半岛。用黑笔标出①印度洋 ②阿拉伯海 ③孟加拉湾 ④红海
环节4——“下西洋”的影响如何? 材料一:郑和航海580周年纪念邮票。
(一)郑和在占城 (二)郑和在阿拉伯 (三)郑和在非洲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厚远薄来、开支浩繁、库藏为虚”。
讨论:(1)材料一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什么影响?
环节5:拓展——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联系?
中国“一带一路”发展路线图
讨论:(1)观察中国“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说说郑和下西洋和当今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似之处?(从航线、到达的范围;主要活动和意义等方面思考)
(2)思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你认为郑和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是什么?
探究二:戚继光抗倭
环节1——民族英雄故事会
欣赏民族英雄戚继光英勇抗倭的故事。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盘点小结 形成整体】
【当堂训练 检测效果】 一、对联中的历史
对联一: 对联二:
拔剑光寒倭寇胆, 三星拱昭千秋富, 拨云手指丹心月。 保国佑民万世荣。
思考:这两幅对联,分别歌颂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
二、选择题
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
2、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 )
①文天祥 ②戚继光 ③岳飞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 3、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 ) ①甘英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⑤班超 ⑥马可·波罗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三、拓展作业
1、梁启超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是为什么呢?
2、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我国确定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新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弘扬郑和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树立蓝色国土观念,谈谈你的看法。
就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或演讲稿或制作网页与大家共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J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