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道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欢迎阅读!

浅谈道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阶段在道德层面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要修德立身,追求自身和谐;传承儒学“五常”,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欲望适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弘扬生态道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标签: 道德;和谐社会建设;精神动力
和谐社会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要想和谐相处,离不开两种制衡的力量:一为法律;二为道德。缺少道德的社会,一定是不和谐的社会。所以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道德是重要的精神动力
1、道德可以调节个人心态,有利于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
人自身和谐,是指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就是一种身心的和谐。我们能不能实现自身和谐,个人道德修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高尚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修养不够的人,一旦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牢骚满腹,羡慕嫉妒恨。
2、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道德是通过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以达到调节人与人关系的目的。这种约束和自律就是要强调诚信和宽容。古代梁亭夜灌瓜的故事说明道德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基石。
3、道德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推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社会和谐关系,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一个有共同利益的联合体。这种和谐统一最为重要的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没有公平,依然是你争我夺,谈不上和谐。根据公平所建立的道德规范将教人学会如何公平处事,维护正义。
4、道德可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往在谈到环境恶化,许多人把它归结为技术问题、法律问题,其实这里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道德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改变这种天人对立的道德观,追求天人合一。要逐渐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
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还要靠道德的手段。道德,会让每个人自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二、现阶段在道德层面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
1、唯利是图
有些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目前来看,中国人的物欲过强,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我国的幸福指数比较低,在世界幸福指数排名中,我国位列倒数前几名。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是拉美,最高的国家是哥斯达黎加。这就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一切,它解决不了精神归宿的问题。缺少精神导向的物质追求,会让一个人犹如行尸走肉。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是相当巨大的。
2、道德失范
只要在公共场所,不良的道德行为就会进入你的视线。不排队,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现象都反映出公德失范的问题。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有“官德”缺失,还有师德、医德问题。
3、道德评价标准混乱
道德评价,是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善恶判断,通过评价指导实践,规范你的行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观在今天仍然有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新的道德观。这两类道德观念的同时并存造成了一些人道德取向的混乱,使得当前的道德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道德评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道德的评价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道德规范对社会、对人们的调节作用就会弱化。
道德问题的内因是个人不注重提高道德素质。还有社会原因。有些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道德教育滞后,也是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对道德失望,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美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厦是可以构建的。
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1、修德立身,追求自身和谐
个人品德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人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回到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杜甫身居风雨飘摇的草堂,却盼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愿忍饥挨饿、爬冰卧雪,甚至不惧牺牲宝贵生命。这种追求饱含着生命的价值,表现出人的本质,才是人之真正的和谐境界。
2、传承儒学“五常”,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道德范畴。注重家庭关系和谐,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我们可以传承传统儒家道德中的“五常” 。 “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儒家“五常”对新常态下道德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3、欲望适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没有理性的欲望,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人的欲望和精神也需要和谐发展,不能终日沉迷于物质性的欲求,而应更加注重自己能力和内在品质的提高,追求精神上的真善美。人毕竟是有道德的动物,他具有内在的物质性需求,更具有强烈的精神性需求。道德通过渗透到我们的意志、情感、信念转化为我们行为中,他使我们每个人不会仅仅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而总是想着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每个人生命就在他人身上、社会身上得以放大,价值得以实现。
4、弘扬生态道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道德是指人们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所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重视生态道德建设,总的来看就是从自身做起,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比如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生态安全。
总之,要在实践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a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