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领导干部的浮躁之气》,欢迎阅读!

浅析领导干部的浮躁之气
摘 要:浮躁是一种危害极大、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它既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 义的表现,又是焦躁不安心态的折射。如不坚决刹住,势必严重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采取坚决 有效的措施,克服领导干部的这种不良习气,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领导干部;浮躁;务实
浮躁是一种危害极大、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兴务实之风,力戒浮躁之气,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
浮躁即漂浮、急躁。在认识论上,它是主观脱离客观的一种思想倾向;在方法论上,它是脱离实际、缺乏科学发展规 划的“近视病”;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急于求成、患得患失的心态;在社会学上,它是一种投机钻营的庸俗关系学。若依 此心态做官,势必成为庸官;依此心态做学问,势必一事无成;依此心态做人,势必为人浅薄。具体党员干部而言,浮躁有以下几种表现和危害:
浮躁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有的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任务时,论声势轰轰烈烈,论场面红红火 火,论文件厚厚一摞,论实效却微乎其微。有的地方和部门则在“数字”上大做文章,树“典型”,立“示范区”,营造“虚假繁荣”,制造“景观政绩”。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发展当地经济上好大喜功,不顾本地区、本部门的承受能力和实情,比高楼、比广场、比标志性建筑,大兴“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惟独不考虑究竟能够给群众带来什么实惠。有些领导干部不思 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等等。
形式主义的危害是把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变成了漂亮的口号和过场。形式主义的最大危险就是眼里没有群众。那些热衷搞形式主义的干部,既不能把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头上,最终让群众多多受益;又不能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群众关心的问题,进入不了他们的视野,摆不上他们的议事日程;他们热衷的“面子工程”,又离群众的衣食住行相差千里。难怪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总有代表委员直言不讳:马路拓宽了,城市漂亮了,群众的意见反而大了。这一反差恰恰说明群众对形式主义的极大不满。事实上,如果不能彻底扭转这股风气,群众的怨气就会越积越多。
工作作风之所以浮躁,形式主义之所以盛行,正是因为有些人能从中捞取好处。在某些地方越会做表面文章,越容易得势,即使有朝一日被戳穿或曝光,也无需负多大的责任,因为多数政绩“造假者”往往不是已经异地做官,就是已经升迁。浮躁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只对自己的“官位”负责,而不对实际工作负责;只对掌管自己“乌纱”的个别领导负责,而不对党的群众路线和广大群众的利益负责;只以保住和攫取更大的
“乌纱”为着眼点,而不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为着眼点;只关心领导的好恶,而不关心群众疾苦,“乌纱”的份量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杆。总是算计个人得失,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 问题,蒙蔽群众,欺骗上级;要达目的,不择手段。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政绩不够数字够,数字不够水分凑。功夫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上,而是用来赶时髦、赶浪头上。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时髦的就是先进的。穿衣吃饭,要名牌服装高档酒楼;剪彩办节,要明星大腕“形象大使”。一掷千金,在所不惜。总之一句话:一心一意谋官,千方百计作秀。为了上报纸上电视,录音机和摄像机不来不开会,彼此心照不宣。更有甚者,早已合龙的抗洪大坝,在记者的摄像镜头前可以重新合龙一次。你养牛有道,我就开一条牛街,用巨石雕刻成牛遍布此街,尽管劳民伤财耗资无数,依然可算天下无双;他养鸽发财,我就建一座“鸽子广场”,尽管周围民房拆除一年有余,只建成一座造价7万元的高架灯座,也不妨号称世界第一。有道是怎样能够吸引眼球就去怎样做,怎样能够吸引上级的眼球就加倍去怎样做。
患有功利主义毛病的人,往往争名于朝,投机钻营,吹吹拍拍,拉拉扯扯。面对党一再强调干部必须德才兼备和注重实绩的要求,这些人不是注重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而是热衷于走形式,做表面文章,做数字文章,做虚假文章,搞哗众取宠,搞虚假政绩,搞“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出现的“穷财政、富政绩”的现象,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有功利主义思想的人,不是把权力看作是人民赋予的、用来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服务手段,而是作为牟取私利、贪图享乐的工具,因而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蚀干部队伍,败坏政府形象,隔阂干群关系。它还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功利主义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做官当老爷式的官僚主义、官本位意识是其形成的历
史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物欲和美色的诱惑,是其形成的现实因素。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则是功利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一个领导干部,倘若在人生观上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在价值观上以利己和享乐为标准,那不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才怪呢。
浮躁是一种焦躁不安的表现。急于升迁,本职工作还没做好,就开始设计自己的“升迁图”;在领导面前急于表现,在工作面前急功近利;在人事变动时打电话、请喝酒、拉选票;板凳没坐热就开始跑官要官,在一个岗位上没干几年就急不可耐地往上够,或想方设法调入认为实惠的部门。进取心太切,患得患失;虚荣心太强,战战兢兢。一心争强好胜,惟恐榜上无名。说起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仿佛一肚子雄才大略,做起来偏偏心中无数手足无措,因而时刻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人拍马恭维,情似酒逢知己;听到些许批评,即刻如临大敌。比如自己要升官,又不知道到底该走哪一条富民之道,于是惟上级马首是瞻,东奔西走察言观色,千方百计讨上级的欢心。上级喜欢种苹果,马上发动千家万户一哄而上种苹果,种了麦子的也要一律铲平种苹果;上级喜欢引外资,马上发动大小官员一起外出引外资,纪委法院的也得一律领命引外资。上面说声要得,下面哭笑不得,自己洋洋自得。上面一旦皱眉,下面议论四起,自己张皇失措。整天茫茫然、惶惶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得到上级青睐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这种人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东张西望,人云亦云。不想、不敢、不会按自己的思想进行思考,而惟领导的思考为准则,时刻思考着领导的思考,揣磨着领导的想法。不想、不敢、不会按自己的行动而行动,而惟上级的行动为标准,上级有个什么行动,立即奉旨执行。在庸人堆里遵循“游戏规则”,步步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和贪官共处自嘲“入乡随俗”,分一杯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种浮躁之气危害很大。它是一种绊脚石,严重地阻碍了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它是一种瘟疫症。尽管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如果任其蔓延,就不可能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它是一种腐蚀剂,在使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纪律出现涣散的同时,也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偏离正道,昂扬向上变得消极等待,团结奋进变得松懈懒散,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的局面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它是本地区、本部门加快发展的大敌。如任其发展,将会失掉最宝贵的求实态度和科学态度,失掉最需要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谋划工作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按照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办事,不能闯出振兴发展的新路,使难得的历史机遇白白丧失。
二
综上所述,浮躁是一种危害极大、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纠正之、避免之、戒除之。笔者认为当前应从干部自身和组织两方面着手去努力,才能取得根本上的成效。 从干部自身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加强学习。“大志非才不能,大才非学不成”。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做出实绩,深入持久地进行学习是内在要求,也是动力之源。要从根本上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学习既看成是任务,更看作是履行职责的需要。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关键要有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的紧迫感。要不断拓宽学习内容。领导干部的学习不仅仅是指政治理论的学习,还应当加强高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当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只有坚持求真务实,老老实实地向实践学习,老老实实地向理论学习,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过长期努力,我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第二,要能沉得下去。提倡沉下去,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沉在基层,心系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答案,在复杂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能担大任、挑重担,才能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来是我们党的 优良传统,脱离了群众,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能沉下去,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吃同住 同劳动,与群众谈心交心合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领导干部沉下去,就应当带着责任下去,带着任务下去,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感情下去。既要下得去,还要下得深;既要“身下”更要“心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例行公事,不解决问题,群众是不会满意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究竟怎样,为民办的实事哪些动了,哪些没动,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光听汇报、看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到基层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只有务实、实干才能有效解决浮躁的问题。实干能出政绩,实干能出生产力。领导干部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 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实干浮躁才会真正远离我们。
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克服浮躁的基本要求。政绩,既是上级机关管理、考核和选拔 干部的主要依据,更是群众评判干部工作好坏的标尺。“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以实绩任官,古已有之。考核干部 的实绩要建立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之上,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上,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
社会进步的成果;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注重谋大事、干实事,心思用在工作上、情感贴在民心上、作风拧在求实上、功劳记在集体上。因此,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应该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绩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做到“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有人说得好:“千赞万赞不如老百姓称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让公众从自身的感受和所得到的实惠中评价政绩才最有可信度。领导干部的形象是靠做出来的,不是靠总结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政绩观实际上是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从组织方面,应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国情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第二,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解决浮躁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解决浮躁问题的关键。正确的路线、好的制度,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来执行。有求真务实的干部,才能创造求真务实的业绩。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不但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有很大影响,在人民群众中和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邓小平同志说,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因此,对于一个干部来讲,重大突发事件是严峻的考验;个人的职务升迁、工作调整,也是严峻的考验。对闹情绪、发牢骚、耍态度,影响工作,经受不住考验的,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还要轻用或者弃之不用。反过来,对那些思想务实、工作踏实、实绩突出、不事张扬、群众公认的干部,要大力提拔使用。
第三,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治理浮躁问题。一是现身说法式。选择不浮不躁、扎实苦干、业绩突出的优秀领导干部,为领导干部现身说法。二是访贫问苦式。组织干部深入到贫困村、停产企业、特困群众家中,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三是批评式。一旦发现浮躁,就严肃批评,促使尽快改正。四是惩戒式。对浮躁严重,或者有失误、有损失的干部,除了批评外,还要诫勉、调整、撤换。监督激励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监督。
第四,建立有效的干部考核和评价机制。“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则受天下之祸。”随着识人用人环境发生变化,识人选人越来越难。当前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考核方法不够完善,考核结果不够真实,导致选人失察失误。为此可从几个方面来着手:把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专项调查与立体测评相结合,把潜绩、显绩、假绩考真考准。实行政绩公式制,把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成绩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查。推行政治问责制,对一些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负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干部要给予严厉的追究,让政绩“造假者”受到应有的处分或处罚。采取交互式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把参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人员扩大到考核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本人和外单位相关人员,扩大群众的参与面,以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体现群众公认原则,从而在制度上确保干部工作中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的专职教师。他们是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坚力量。没有这一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其次,必须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特聘兼职教师。他们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质量的体现。没有他们,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失去了就业的竞争力。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相比,尽管他们也需要一些特聘兼职教师。但是,其广度、深度都不能与高等职业学校相比。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诸多特征,在目前情况下,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对它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作者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初步尝试,引起同仁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王新前.论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4,(9).
[2] 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EB/OL]. http:/njjj-net-cn,2004-03-15.
[3] 鲍宗豪.科学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中国高职 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教材研究,1999,(4).
[4]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教育教学监督室.浅谈高等职业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t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