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2022-08-23 12:44: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脉络》,欢迎阅读!
魏晋,南北朝,脉络,诗歌,发展
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摘要: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 其突出特点为政权 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而其作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 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佛学、道教开始兴起,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 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 得到发展,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表现领域得到扩大。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辉 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轲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 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人在 乱世中面对汉末的政治文化浩劫, 珍惜文化,关怀时事,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 文精神。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 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曹 操的《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都是这种人文精神 的具体体现。建安文人在重新认识和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时, 更加关注社会,他们 的作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表现忧时伤乱,将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 延续,抒发强烈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也就 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

与悲凉慷慨的诗风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 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建安 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 或以乐府形式另写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诗既具有乐府 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诗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 七言诗等方面做尝试,如曹丕的《燕歌行》等,这对后来鲍照,庾信的杂言、七 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

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包括从正始到晋武帝泰始以前, 即曹魏后期、魏晋之交 的整个历史时期。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 夺权之人 阴谋手段诛杀名士,杀戮异己,翦除宗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 代。

在这种政治局面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全的态度, 司马集团为 饰自己的行为,又虚伪地提出“儒家名教” “以孝治天下”,面对恐怖与虚伪地 实,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显得尤为尖锐和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 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危机和幻灭, 人生信仰也发生改变,玄学开始盛行,文学 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建安文学中对理想功业追求的热情和自信不见了, 代之而起 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抑郁以及强大政治压力下个人失意的悲哀, 诗风 也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遥深, 寄托隐晦。正始诗人开始逃避现实,以哲 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为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 ,有山涛、王戎、向 秀、阮咸、刘伶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 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它的基本主题为忧生忧世,对生命的 感化和体验完全是悲剧性的。如《咏怀诗》第三首以树木由繁华转为憔悴的过程, 暗喻了魏晋之际的政治状况,表现了在当时处境下难以自保的忧患。 对生命的忧 惧与人生的剧痛,是阮籍产生了隐逸求仙的思想,所以《咏怀诗》中往往杂有游


仙的内容,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污浊的鄙弃。 《咏怀诗》的 另一重要内容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揭露, 他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隐晦曲折 表达感情,寄托怀抱,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其语言朴实平易, 情真诚厚重,都是对建安诗歌传统的继承,同时以五言诗咏怀为题的组诗体制 抒写性情,对后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了晋王朝,史称西晋。晋王 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状况明显好转。一些文人 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很多人成为权门下的宾客,任诞 之风有所收敛,个人意识不断减弱。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窄,缺少充实、激动 人心的内容,像建安风骨那样明朗刚健的作品和正始时期隐晦曲折地揭露现实的 作品已经很少了。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内容上拟古,讲究藻饰,注重形式 技巧,形成华丽的风气,形成太康诗风。正如刘勰所说: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 建安。”

而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 左思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其作品具有充 的现实内容和批判精神。其《咏史》八首突破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止咏史 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情调慷慨激昂,文笔矫健雄劲;语言 简劲,虽有工巧之致但不可以雕琢。

西晋经过太康、元康的短暂繁荣、安定后,发生“八王之乱”,晋室开始分 离析。怀弟永嘉年间,因北方少数民族起义而陷入割据局面。晋室南迁,在江 南建立偏安政权,史称东晋。从永嘉起至东晋灭亡百余年间, “玄言诗”占据诗 坛。东西晋之际,诗坛上代表作家是以慷慨悲歌著称的刘琨和以游仙诗为主导的 璞。

东晋时代,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日益兴盛,文人士大夫普遍使用抽象的语言 谈论哲理,文学失去了艺术而变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了。当时佛学和玄 学一样也受到重视,出现了玄释合流的局面。以专述老庄哲理而著称的代表人物 是孙绰和许询。东晋的玄言诗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 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晋末年,山水诗兴起,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晋宋之际的诗坛带来新的生机。 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他不像阮籍、嵇康佯狂任诞,而是出于率真,因而他的诗歌更接近自然化境地。 他的诗歌给空虚枯燥的玄言诗坛带来一股清新诗风, 艺术风格也成为中国历代 文人追求的境界。

南北朝是指东晋灭亡到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 期。这一时期,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 要发展阶段。刘宋至陈,元嘉文学、永明文学、工体文学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元嘉年间,代表作家谢灵运和颜延之的创作活动,上起晋宋之交,谢灵运 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歌,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在诗界独树 帜;下及大明、泰始之际,其间“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 作,而且为七言、杂言、乐府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2)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 “永明体”兴起阶段,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 域,遂形成讲究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永明体的形式特征为:句式渐趋定性, 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配的观念比较明确,但还没有形 成粘的概念。此外,用韵由疏而密,押平声韵居多,押仄声韵很严,至于通韵很 多已经接近唐人。永明声律论和新体诗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比较自由 的古体向格


律严谨的近体转变的崭新一页。(3)梁中叶至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 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主要指梁陈时 期以描绘女性体态与生活为重要内容, 风格绮丽轻柔的宫廷诗。宫体诗发展到陈 代更趋轻靡,如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乌栖曲》,江总《宛转歌》、《闺怨篇》 等,内容空虚,风格浮艳。宫体诗虽然格调不高,但他的出现拓宽了审美对象的 领域,对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具有一定意义,对后代文学体裁的创新发展有相当大 的影响。宫体诗继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艺术更趋成熟。

北朝文学除民歌外,文人作品比起南朝来,是显得很消沉的,特别是北朝初 “五胡十六国”的一百多年,几乎一段空白。诸游牧民族的长期混乱和野蛮统 治,便是造成这段空白的主要根源,但其亦有其特色,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 向交融,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 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大变,并在北周形成“庾信体” 。自 孝文帝迁都洛阳,文学发展繁荣。对北朝文学影响最著的是齐梁诗风, 北魏诗歌 早透露出南北文风交融的趋势。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大部分属于清商曲 辞,可分为三类:(一)吴声歌曲(二)神弦歌(三)西曲歌其民歌内容虽然单 调,但由于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从肺腑流出,所以读来仍感到清新可喜。北朝 府民歌的内容比南朝乐府民歌要丰富得多, 而且情调也迥然不同:(1)南朝乐 民歌大多产生于长江流域,其诗中景物多秀美清丽,具有江南秀媚的特点。北 朝民歌大多产生于北方,所以诗中景物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2)南方相对安定, 统治者沉湎于歌舞、寻欢作乐中,诗中多以情爱为主。北方长期战争不断,人民 生活痛苦,所以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3)同时爱情诗,南北乐府民歌也 有不同,南歌委婉,北歌则爽快直接。 北朝乐府民歌还有一些南朝乐府民歌所 没有的内容,如反映贫富对立的《幽州马客吟》,也有写汉人反抗匈奴贵族的 《杂 歌谣辞》。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慷慨悲凉、刚健豪 艺术风格为文人所称道。

参考文献:钟嵘 《诗品序》

刘勰《文心雕龙》

郭预衡《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e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