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欢迎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作者:齐学思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3期
齐学思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在研究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边远牧区师范教育改革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人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已越来越重视,我们只有不断地加深自己的专业修养,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范教育;边远牧区;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1-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完善,是人类一定生产关系的表现,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是培养下一代教育活动。我国的师范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接受教育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国师范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面对内蒙古师范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通过本课题对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现阶段师范教育的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想法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真实的反映,为后续的科学分析及结论的概括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对国外有关师范教育的研究。在20 世纪早期,普及义务教育开始被欧美一些国家提出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早期师范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由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师范教育缺乏专业的理论培养和技能训练。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师范类教育机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合并教学,对教师进行一些考核,开始通过考试来认定教师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水平已满足不了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所以在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师范学院开始向综合大学转变,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我国师范教育的研究。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于1897年,所以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壬寅学制”中就提到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癸卯学制”中我国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解决了我国初等小学堂教师紧缺的现状。辛亥革命前,全国各地兴办师范学堂,至20 世纪中晚期,我国师范教育开始向苏联学习,全国师范院校得到空前发展,但是这个体制在现在来看显然也有其局限性。
四、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的现状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1011 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76份,回收率到达86.65%。主要途径是通过问卷调查。本次调研通过来自边远牧区的教师对目前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发展情况、教师教育的培训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材料对我们研究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1)师范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规划不合理,教育教学设施匮乏。本研究发现,在所有参加调查的教师中本科学历的仅73人,占教师总数的9.9%,而且这73 位教师中大多数为近几年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全部调查的739名专任教师中,专业对口的教师仅有292人;从问卷调查中能够看出,小学教师的资格基本上都定位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师则设定在专科水平上,教师科学教育教学经验不足,严重制约当地师范教育事业发展。(2 )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落后。近代以来,虽然对培养教师非常重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师范院校在专业内容及课程改革方面,在近50年以来没有较大突破,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也很少被应用到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当中。
五、分析造成内蒙古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1.内蒙古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师范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内蒙古地处高原地区,牧区牧业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所以内蒙古边远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区中也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师范教育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及实施,在对教师的培训上进行的教育投入资源就更为匮乏了。
2.边远牧区教师待遇较低且教学设备陈旧是影响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边远牧区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薪资待遇不满意,占调研总人数的87.37%。调研数据显示:简陋的教学设施、较低的薪资待遇不仅很难引进本专业的高水平人才,而且本地区、本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愿回乡服务,由此导致牧区师范教师质量较差,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正常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边远牧区教育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但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我国,师范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但是对师范教育的认识上一些教育机构却存在偏差。一方面,认为师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性,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教授知识。所以,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建设缺乏正确的规划建设组织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六、对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改革的建议通过对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的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内蒙古自治区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科学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地方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师范教育在边远牧区的发展。(1)通过立法,规范师范教育理论体系。政府应加快对师范教育的立法步伐,尽快完善师范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师范教育体系,利用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使师范教育的发展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2)国家“加大投入”和“增加供给”。①加大政府对边远牧区师范教育的资金投入。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得到国家的重视及投入的倾斜。②政府应满足对边远牧区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的需求。内蒙古边远牧区的师范教育基础建设应由政府投资,在改扩建原有师范教育机构的基础上,筹措资金新建一批师范教育机构,以满足边远牧区教师接受师范教育的需求。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监管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师范教育的管理力度,提高在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管。政府要加大对师范教育机构监管及打击力度,保证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教育规范。
3.加强内蒙古边远牧区师范教育师资培养力度。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师培训培养过程,但是由于名额的限制和经费的制约,虽然国培计划对内蒙古边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不能满足当地师范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国家及自治区要进一步加大边远牧区教师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当地师范教育事业发展需求。要从稳定师资队伍着眼,把边远牧区教师选聘工作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招聘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作者简介:齐学思(1991-),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2010 级,外语系,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E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