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2023-01-09 15: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欢迎阅读!
语言学,认识,文化,谈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作者:赵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

要: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两方面来谈自己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三大流派

作者简介:赵平,现就读于聊城大学文学院,为2011级汉语言文字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1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在国外,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洪堡特,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 次提出了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要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在我国,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在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 在大量经籍注疏中早就有许多研究词义和古代文化关系的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问世,该书虽然篇幅较短,但书中在六个方面,即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是一种文化样式。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立足于语言,从语言的角度的来审视文化,以文化为考察对象;说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则是立足于文化,从文化角度来审视语言,以语言为考察对象。 二、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

文化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风行国内,引起不说学者的兴趣。从文化语言学兴起之初,不同的研究者就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地位。1987年,刊登在《语文导报》上的三篇论文:游汝杰的《语言学与文化学》、申小龙的《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历史转折》和陈建民的《文化语言学说略》,反映出对文化言学的三种不同主张,这三种主张后来也就成为文化语言学的三种流派:文化参照派、文化同派、社会学派。 (一)文化参照派

文化参照派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参照比较研究,主张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及影响的关系,从语言到文化,又从文化到语言进行双向研究。游汝杰是文化参照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不仅要在文化背景研究语言,而且要利用语言学知识研究文化学,或利用文化学知识研究语言学; 他还主张不仅研究共时现象,也研究时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力图把语言学和文化学结合起来研究,以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见,这一派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是主张双向(语言和文化)、交叉(共时与历时)研究的。 (二)文化认同派

文化认同派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认为汉语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追求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申小龙。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语言是人类得以超越许多生物性的限制,构成文化模型并传诸后世;语言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样式;要从事语言研究,必须与民族文化精神取得高度的一致;研究汉语,就是要在汉语与汉民族文化间找到共同性;语言有着多重属性,但本质属性是人文性;文化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是语言的本体,它是关于语言本体的学科,中国文化语言学才是唯一符合汉语实际的语言学学科 (三)社会学派

社会学派注重探求在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和运用规律。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陈建民,他的心目中,文化语言学有两个交接点:一是同社会语言学交接,一是同交际语言学交接。他认为,文化的创造性往往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文化语言学要重视语言交际价值的研究,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交际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语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际形式,因此,文化语言学应该重视研究语言的变异,重视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属于描写型的研究文化语言学属于阐释性的研究文化语言学并不是一概否定结构语言学的作用,也不是一概反对描写,结构的描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强化语言研究人文性,要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研究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三种流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主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必须把汉语置身于汉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对把汉语当做超脱汉文化、超脱语言主体的纯符号系统的研究现状表示不满,他们都注重语言的表达功能。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6.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公瑾.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语文 1992 6. [4]潘文国.语文化语言学刍议[J].汉语学习1992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mv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