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及其作品

2023-03-28 08:4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及其作品》,欢迎阅读!
徐悲鸿,及其作品,中国,画家,现代
浅谈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及其作品

摘要: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与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先生完成了《愚公移山》等作品,借物喻情,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此时的画作多少带有积极向上的趣味。徐悲鸿先生以奔跑的马表现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主题。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同时,徐悲鸿先生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关键词:徐悲鸿;愚公移山;奔马图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出生于1895年,一生经历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以及革命运动风云跌宕。面临西方列强以及日寇侵略的时刻,国人救亡图强的情绪高涨,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中国美术也同样发生了巨变,民国时期的美术展示了中国社会动荡变迁历史境遇,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一时期徐悲鸿主要从事油画和国画的创作。油画以《田横五百士》为代表,国画以《愚公移山》、《九方皋》等为代表。他在油画方面融入了中国画笔墨精神,在国画方面,他用西画写实观念改造中国画,使中国画具有西画的某些因素,从而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人物。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生机和力量感,令人振奋。《愚公移山》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徐悲鸿与当时许许多多中国艺术家和思


想家一样,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大主题下同时也都关注着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命题。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叙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地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徐悲鸿的作品正是取自这一神话故事。徐悲鸿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的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态表情不一或呐喊,或挺腹,或蹲地。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人物排列较为松散,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汇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借物抒情,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赞誉了中国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不仅可以给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以力量的填充,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洋为中用”背后的文化实质。此幅作品极具现实意义,是一幅永可纪念的史迹。

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美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到特定的历史形态对人的性格和情感有影响作用,这个影响直接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民国时期就已初露端倪的提倡写实主义的呼声和艺术应服务于大众的口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喊越响亮。建国以后艺术家队伍多数是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原国统区的部分艺术家遷移到台湾开辟另一番天地,大陆的美术家一部分是来自解放区,一部分是来自原属国统区。虽然来自不同区域,但是几乎都是属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Re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