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2023-04-16 06:3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路径选择》,欢迎阅读!
文化建设,法治,路径,社会主义,选择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法治文化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法文化的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滞后于现行法律制度有效实施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提高法治文化现代化水平。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相和谐、甚至相悖的矛盾和问题。



隐型法治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显型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可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隐型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想;显型法治文化则由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构成。显型法治文化载体就是法律上层建筑本身,法律制度是其主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工作逐步加强,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基本上能够有法可依。与显型法治文化相比,型法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滞后性。隐形法治文化在许多方面严重阻碍了显型法治文化的发展。比如在治国理念上,还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格格不入的重礼轻法德主刑辅的思想;法律识不强和法律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立法质量、法律制度完善和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执法守法环境。因此,实现法治文化的现代化,仅有显型法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不够的,只有隐型法治文化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现代化。



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着偏差。法治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法治文化应经历法律启蒙、观念变革、确立信仰三个阶段。从法治启蒙到确立信仰的过程中,法制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侧重义务方面的教育忽视了权利方面的教育侧重法律识的传授,忽视了公民意识教育侧重法律条文的单向灌输,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养成。法制宣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计划社会传播活动,它通过各种法律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其核心内容是摒弃人治思想,确立法治观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旗帜,以中国特色法律实践为源泉,并且要与当前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吸收并融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外现代法律文化优秀文明成果。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法治文化社会基础,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围。






处理好传统法治文化继承与西方法治文化移植之间的关系,促进法治文化现代化。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巩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为宗旨的,其具有专制性、等级性、封闭性以及重刑轻民、缺乏正当程序观念等特征,这无疑是与现代法治文化根本对立的,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既有守旧消极的因素,也有进取积极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以封建集权为特点、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法治文化及以计划经济为特点、以义务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和法律生活的需要,必须加以变革,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尽管中国法治文化有其自身的某些优越性,但没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天然细胞,移植西方法治文化并使之本土化对完善中国法律制度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历史传统的中国法治文化相融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经之路。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立法、法、司法、守法行为。先进的法治理念引领、指导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活动,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管理社会的行动指南,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标准。弘扬法治精神,实质上就是弘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必须认真研究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理想,进而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并大力促进法治精神从理论文化形态转化为具体法律原则、规则、概念和技术。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普法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设中,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公民意识、强化公民人格、提高公民能力,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公民意识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十种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治观念、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平等意识、宽容态度、理性精神、人本观念、全球意识。法治文化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公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造成了公民根本不关心法律有什么规定,也不关心它是如何规定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现代文化资源,把普法从过去的说教式、灌输式、被动式向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使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唤起公民对自由、平等等法律终极目标的追求,进而实现法治文化的现代化和法治社会这一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z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