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2023-05-08 11:4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赤壁赋》》,欢迎阅读!
赤壁
《赤壁赋》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著有《东坡居士集》。选人中学课本的作品有《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石钟山记》《赤壁赋》等。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本课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二、“赋”简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今天有些散文标题也出现“赋’的字眼,但一般已没有铺陈之意,而是“赞颂”一类的意思,如峻青的《秋色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大转折。元丰三年(1080)春天,苏轼到达黄州。不久,开始了“躬耕”生活,“东坡”之号就是因此而来。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得作者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文,前、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苏州赤鼻矶,并写了此赋。 四、基础知识

◆注意字音、字形。 (1) 举酒zhǔ)客

(2) 窈窕yǎotiǎo)之章 (3) shǎo)焉

(4) 徘徊于dǒu)牛之间 (5) píng)虚御风 (6) xián)而歌 (7) zhào)兮兰桨 (8) sù)流光 (9) hâ) (10)lí)妇


(11)苏子qiǎo)然 (12)山川相liáo (13)舳舻zhúlú)千里 (14)shī)酒临江 (15)shuò)赋诗 (16)zhǔ)

(17)一叶之piān)舟 (18)páo

(19)樽而相zhǔ)

(20)蜉蝣fúyóu)于天地 (21)天地曾不能以一shùn (22)造物者之无尽zàng)也 (23)洗盏gâng)酌 (24)肴核yáohã)既尽 (25)杯盘狼jí) (26)yǔ) (27)jiâ) 五、重难点点拨: 1、理清本文脉络: 明确: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4段写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 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文章有一条“乐一悲一乐”的感情线索,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关于“须臾”与“无尽”的问题,最后阐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全文不论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寓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关于本文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胸怀。 明确:《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3、关于作者在本文中阐发的哲理。

明确:本文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写“客人”的对人生感触,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P0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