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幼小衔接问题的重新提出

2022-11-30 20:1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俄国幼小衔接问题的重新提出》,欢迎阅读!
俄国,幼小,衔接,提出,重新
俄国幼小衔接问题的重新提出

在前苏联教育,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在四 十年

代,它是与维列鲁学派的理论教育领域中的贯彻渗透和儿童入 学年龄由八岁改为七岁密切相关的。因为入学年龄的提前,儿童对小 学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合现象趋于严重。针对这个问题,俄罗斯联邦教 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以 A-n乌索娃为首的科研集体探讨了将系统的、 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适宜性,以及成人在教学中施以 直接影响的可行性:实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幼儿教学形成儿童在 小学生活和学习中某些技能和习惯的前提,减小他们由学前阶段跨入 学校阶段的坡度,结果,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有 组织的作业教学在五十年代正式被引入幼儿园,而且长期影响了前苏 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这里,对幼儿园是否适宜实行系统的、有组织 教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理应肯定的一点是,乌索娃等人 并没有简单地把小学的一套作法搬入幼儿园,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探 讨了与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相符的教学体系。

第二次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在 69 年前苏联小学学制由四年改为 年之后。因为小学教养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学制的缩短,学生 负担明显加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前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 A- B•查包洛热茨等人又探讨了如何将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的一半 内容下放到幼儿 6 岁班的可行性。实验的结果是,幼儿 6--7 岁预 备班作为零点班在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被纳入小学学制。

不难看出,以上两次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都是把重点放在使学 教育去适合小学的要求和变化上,这样来解决问题,虽然儿童在一 定水准 如在注意力、纪律性和语言表达水平上有所进步 比较顺利 地适合了小学生活,但是,学前教育阶段的自身教育价值遭到贬低, 学前儿童特有的话动类型,如游戏活动和各种艺术创造活动受到排挤 它们或者让位于作业教学,或者自身教学化了一一在其内容中能够明 显观察到学科痕迹,这不但表现在大班和预备班,而且也出现在小 班和中班 ,儿童发展的规律被人为扭曲了,他们成了不得不用学前形


式来代为生活的小学生。显然,用这种超前的、功利主义的方式来解 决幼小衔接问题是有片面之处的,它在一定水准上防碍了儿童的健康 发展。

九十年代,俄罗斯联邦独立后,随着其政治经济领域里西化政 的推行,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自由化的趋势。在学前和小学 阶段,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各种倾向的教育大纲 有的侧重智育,有 的强调美育 层出不穷,学校对未来学生的要求也五花八门,有的认为 未来一年级学生理应学会流利地阅读、书写和掌握计算技能,也有的 倾向于接收纪律好、语言表达力强的儿童。由此出现了幼儿园毕业的 儿童在进入小学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这样又提出了在国家教 育标准上确立幼小衔接关系的现实问题。

总结以往解决这个问题中存有的经验教训和面对现实课题时, 罗斯联邦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指出,妥善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 键在于把握它的内涵,即衔接是一个双边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 段具有“自身价值”,它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 其它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是学前教育的成就为儿童顺利进 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 的衔接者,学校不理应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 理应“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 践。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对衔接的理解,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和教育 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Nq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