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欢迎阅读!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 体
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 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 模
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 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 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 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 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 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 成
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 和。
4、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相近, 年龄、 兴
趣、 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 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 的
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 共
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 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 要
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 范
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 文
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
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
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
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
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
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 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
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 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 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 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 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 己的印象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 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 对社会刺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 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 印象的过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 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 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 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 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 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 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 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 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 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 并加以判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 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 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 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 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 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 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 别人的倾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 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 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 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 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 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 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 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 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 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 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 个组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 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 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 一致的倾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 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 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 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47、团体凝聚力: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致、 积
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
4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 出的
一种测量团体 (特别是小团体 )内成员 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 法。
49、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 的情
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 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 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 会抑制作用。
50、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 对
人、对事的态度。
一、 1、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 哲学思辨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
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2) 二、社会经验阶段:基本特征是强调根
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3)实证分析阶段: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 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2、社会心理学主要方法
1)档案法: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搜集各种现存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 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 法。优点:无实验效应问题;可以追溯社 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进行跨文化比 较。缺点:它是相关性研究,难以作因果 判断。难以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 2)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来 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然后作统计分 析最后做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够 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并且经济、省事、易 于进行等。缺点:研究缺乏控制,有时结 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使研究的精 确性受到损害。 3)观察法: 是研究者亲临被 研究情境——现场,对一定被试的某些行 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统观察的一种 研究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 4)实验法:是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纵一个或 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 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优 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缺点:控制有限, 研究可能会受到干扰。
二、 1、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 基
础和前提。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因 素。家庭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尤为 重要。学校因素,教师的威信和期待作用 尤为重要。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 播媒介。
2、社会化发展的阶段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化 5)反向社会化
三、 1、成就动机理论
1) 追求成功与逃避失败:艾特肯逊,相对 心
理向度理论。 2) 追求成长与追求表现。
3) 成功恐惧动机:赫尼尔。
2、为什么在高度不安的条件下个体会产生 亲
和动机? 1)人和人之间的亲和是为了减少不安和恐 惧;2)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 很 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自己的情感是否符 合一种情境,于是就产生亲和动机。个体 越是难以确定自己的感情,就越希望与别 人在一起,以便减少不确定性。
3、如何判断一个人具有侵犯动机? 1)行为发
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 色 3)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 行为者的身 份特征
4、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厌恶事件:挫折、
剥夺感、不公正、侮辱 等 2) 榜样的影响:观察学习 3) 激励性诱因
4)控制:指令性控制、 妄想性控制 5)生物
化 学因素
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原因
1) 情境因素:情境的模糊性,责任分散, 助
人代价,事件的紧迫性,自然情境
2)认
知因素: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助人合适 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 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 3)情绪和人格因素
6、亲社会 / 利他行为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
任明确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
社会榜样 3)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 主义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通过行为 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 注:若提问控制 侵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则需要加上如 下几条: 6)合理宣泄 7)移情能力的培养 8) 成熟个性的培养 9)创造良好环境 10)通过 惩罚矫正侵犯行为
四、 1、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 己 2)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 似的人的比较 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 的分析
2、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和抬 高自我 3)按社会期待管理
自己,使自己的 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如自我暴露、施惠。
3、米德的自我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是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主 要特点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 义缺乏理解。第二阶段是模仿阶段:儿童 学会了语言,学会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 个重要他人”。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 段: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
五、 1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观察位置 3)自我价值保护 4) 时间因素
★2、归因理论
(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
创 始人,认为每一个人不仅对各种行为的因 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楚周围人们行为 的前因后果。
行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有: 1)内在因素, 情 绪动机态度人格等 2)外部因素,环境、运 气、任务难易程度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使用的原则: 1)共变 原则 2)排除原则。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 。
任 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归于三个方面: 1)行为者 2)刺激物 3)环境背景。
归因时候使用三种基本信息: 1)区别性信 息 2)一致性信息 3)一贯性信息。
(三 )维纳归因理论。 1)把成功归于内在因
素,会使个体感到自豪和满意;若把成功 归于外在因素, 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激。 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 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 使个体感到气愤和敌意。 2)把成功归因于稳 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 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积 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 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失 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 积极性。 3)后来又提出了可控制性维度。 即 事件的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 (四 )琼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适用于对他人行 为的归因,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 在属性如动机、态度、人格相一致时,就 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需
要、经验、情绪情感、价 值观念 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 自我表演 3)认知情景因素:空间距离、背 景参考。 六、 1、社会态度的特性
1)社会性 2)内隐性 3)统合性 4)主观经验
性
5)媒介性 6)动力性 7)稳定性 8)指向性 2、社会态度的构成
(一 )历史观点。 1)“行为一元论”观
点: . 奥尔波特特,主张态度是 “行为反应的准 备状态”。2)“行为二元论”观点:卡茨等, 侧重于态度本身所含有的认知和情感成 分,而将行为倾向成分排除在外。 3)“行为 三元论”观点:迈尔斯, “态度的 ABC”, 即情感、 行为倾向性和认知三个维度。
(二)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L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