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的认知》,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困境
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是家族、乡里乃至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实现着自身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着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相对来说大家对大学生的期望是很高的。而一个人不光要实现自己对社会履行的责任获得社会的认可,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够独立,依靠自己能力生存,并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受到愉快,比如能体现自身的能力或为大众谋福而欣慰,最后为群体或大多数人接受、认可,这样就能体会到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并产生对自我的更深入的认同。
大学的生涯正是为人们能更好地步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铺垫。也是青年人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态度,对人生的关系重大。价值观就是由我们对自我对社会一个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组成的。如今的人们形成了健康正确符合时代发展的认知了吗?在我眼里,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很多人的学习热情不太符合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水准,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不只是书本、教材或学术上的,凡是有利帮助实现人自我发展或需求的技能都可列入学习的范围。当然课程的学习是基础的重要的。还有人际情感的疏离等现象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由此来探讨一下大学生认知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都面临着那些认知困境呢?可以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状况来说。 首先,社会方面,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国的国情很复杂,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有面临国际风云变幻形势的压力,同时又是超级的人口大国,自身的许多制度、规范不健全不完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人们虽然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但人有实现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面对种种现实,如房价的虚高不下、就业难等问题,刚刚离开家庭父母进入“断奶期”的大学生,既要实现或满足个人的需求,如婚恋、求职、耍个性,同时要求他们(这里主要是针对“穷二代”们,就是没有拥有较多经济、权利、人脉资源父母的一代人)尽量独立自主应对。这一方面对大多数人带来了巨大压力。若是有一个有能力的老爸,那么富二代的生活压力就会很小,就能很好的享受生活,在发展上,也能因为有父辈打拼下了“基业”在创业上会轻松很多。因此有了许多像“恨爸不成刚”的言论。
接受了应试教育的“洗礼”,进入大学后的学生普遍感到厌学,为什么呢?社会上的浮躁情绪渗入到教育领域,比如绝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的升学率吸引多得学生来就读,赚得钱就越多;班级升学率越高,老师拿得奖金也就越高。浮躁心理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以及家长们的不合理期待,就形成了扭曲的教育理念。学习不是为了喜欢学习、学以致用,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源的手段。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高考上,高三的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进入好学校学到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发展或是向往大学校园里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而进行魔鬼式训练,老师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这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应试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做一件事总是带有功利色彩,而不是去体会做事时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去培养人做事的内部动机。令人遗憾的是应试教育不但没有改进或废除,这种教育理念却向低龄儿童教育蔓延,越来越小得孩子被逼着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谓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毕业生们带着一颗满怀憧憬的心进入大学,理想和现实总有落差。进入大学
后,高手林立,从前教育体制下那种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失去从前的优越光环,现实要求他们脚踏实地,过去促使人奋发的动机没有了或缺少了,就会让人产生第一个认知困境——我为什么要学习,目的是什么?
目标不清晰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动机,而社会要求要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于是就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或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大学生经常满足不了职业对他们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因此社会对当今大学生有个刻板印象就是“眼高手低”。
许多大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问题是从前高中尤其是高三为冲刺高考时形成的一种竭泽而渔的学习方式也延续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如不有意识的改变的话)。高三时形成的应试学习方式是追求高信息量、高度集中注意力、高效率的,不是一种愉快的、可持续的方式,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厌倦,产生厌学情绪。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是跨过高考门槛的,许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当学习时人与人之间的负面情绪能量相互影响、汇集,让人难以专注,也影响人际间的关系。于是许多人选择不学,翘课在大学成为普遍现象。这样一种共同的态度就形成了一种学风,就会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学校对于学风的建设责任重大。然而近些年来兴起的大学扩建热潮,许多大学都在扩建,出现了许多大学城,较多的资源和精力都用在了扩建上,师资的质量严重缩水。加上各种“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积极学风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从学生自身角度,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目标进入大学的,每个人对待校园、人生前途的态度有共同的期待,也存在差异。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应试教育环境的气氛比较压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了十几年的同学,期望在大学能有个轻松的生活学习,同时追求自我的个性充分解放和发挥的要求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这种“轻松”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是在不久的将来要面对的就业、婚恋、住房等现实压力;其次人们都有一个对自己地位的期许,以及对当前在所属群体(如班级)内地位的期许。如果其他同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对自己来说就形成了相对落后的压力。所有这些压力与人们想要一种轻松的大学生活的要求构成了冲突和矛盾。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对大学生更是如此。到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大都是班级乃至年级的精英,而且能力都相差无几,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同学平等的尊重,每个人也都值得尊重。做到这些这,需要发挥在除学习外的其他方面的特长,并且同样地给予其他人以认可。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当自己获得不到足够认可,或我们不能够给予其他人以足够认可而遭到他人的冷落、误会、疏离、敌视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动机和情绪,产生认知的困境。
我们期望能够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然而理想总是与现实有较大差距,经常遇到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阻力,使我们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许多人将这种情况归结为人的不友善,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不肯定。因此待人接物也倾向于冷淡、疏离、敌视,对别人要求高或依赖。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有他人在场时,会使个体感受到刺激。至于这种刺激是对个体起到促进还是阻碍或干扰作用,得有个体情况而定。当个人的操作是相当熟练的、轻松的,他得心境是轻松愉快的,即使旁观者在场,也不会对他有太大影响,反而使之动机更强。反之,就会出现干扰或阻碍作用。对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大学环境还是与中学有很大不同的。一是高三阶段的魔鬼式特训让他们在高考结束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另一个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需要适应,因为是跨地域的,因此存在许多文化、习惯的不适应。在大学里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不熟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2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