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小学生早恋的成因与对策》,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生早恋的成因与
对策
有人说,早恋就像一把双刃剑,刺伤别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地刺伤自己。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早恋现象却在逐步向低龄化发展。近几年来,在小学高年级段发现学生早恋现象逐步频繁,就笔者所在的片区近十所学校而言,从三年前的零发生率逐步发展到现在每年都会发生两三起,并有上升的趋势。
早恋,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早恋呢?早恋,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过早恋爱。而从法理意义来说:就是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 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青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通常是指未满 18 岁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比如,发生在小学高年级段和中学阶段的恋爱。现实生活中,中学、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对异性完全不产生感情的人不多,多数感情停留于朦胧的好感、单恋和暗恋的层面,可两情相悦的实质性的早恋也有着增多的趋势。
现在,早恋已成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一大“风景线”,令老师和家长感到焦虑和不安。对此,如能正确引导并恰当处理,学生身心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顺利地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如果处理不好,个别同学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灰溜溜地踏入漫漫人生路,更有甚者,直接被学校送还家长,在原就读学校几乎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那么早恋的成因究竟是哪些?它又有什么危害呢?班主任作为管理学生的直接负责人,又该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呢?
早恋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大多是: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营养状况普遍良好,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 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使他们过早产生与异性接触的强烈要求;二、学生自身缺乏社会经验,道德伦理观念薄弱,思想脆弱,容易过早考虑个人问题;三、逆反行为。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的横加指责。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进入青春萌动期不理解,当他们需要友谊,需要交异性朋友时就大惊失色,指责为早恋,引起学生反感,逆反心理促使原来的朋友关系迅速转化为恋爱关系;四、大众媒介的刺激和影响、成人世界的男欢女爱、对异性和对爱情的浪漫幻想以及盲目从众心理。近年来,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受不健康影视节目和读物的影响。不少文艺节目,流行歌曲对早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影响。也有一部分喜欢文学的人,他们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常用文学中的浪漫情节来类比自己的生活,不自觉仿效自己喜爱的主人公去追求“理想的爱情”。再加上西方文化和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认为谈恋爱是他们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和过问。
早恋现象的危害不容轻视,对青少年的成长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首先、会严重干扰学习。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差,恋爱中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他(她) 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会使人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同时,他们会过多地花时间、精力去打扮、社交与游玩,因此与积极上进的同学逐渐疏远,最后造成学业荒废,爱情失败, 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其次、早恋有极强的感染力,强烈的竞争心理和自我表现欲望使学生不甘落后,每个学生渴望寻找一个异性作为求爱对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满足虚荣心,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班级的学习风气。第三、因为思想不成熟,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感情又脆弱,处理事情不
理智,相互因一点小事就发生矛盾。常常是恋爱没结果,给自己和对方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第四、缺乏经费,导致犯罪。谈恋爱往往需要金钱,而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为了维持这种带有明显炫耀色彩的恋爱行为,有的人误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继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早恋的原因和危害是多方面的,与社会各方面关系密切,所以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系统对策。而且,对学生的早恋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早恋现象看成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偏差,不要大惊小怪,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能嗤之以鼻,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要与早恋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在无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以谈心的方式交流看法,从而对其正确加以教育疏导。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在帮助学生,而不是在管学生。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是帮助他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在对早恋学生的帮助中,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正面引导。班主任与学生谈情谈性,向学生讲解早恋之涩,讲解早恋对成长的危害。同时鼓励学生多与异性交往,丰富学生的社交内容,扩大交往的队伍,而不是单独与某一个异性伙伴独处,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酸涩的“青苹果” 早熟。并且与德育结合,希望学生为作“四有”新人而努力奋斗,将理想与情操、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人生观、道德观、理想、情操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应该寻求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恋爱观。学生时代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心致志,踏实勤奋, 才能达到目的。一般来说,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物,学生时代都是集中全力进行学习。如果读书期间就急于谈恋爱,最后很难有所成就。
第二、尊重疏通并接纳引导。对班内的“早恋”现象,采用“疏”的办法。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式,让这些中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与恋人的关系,明确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文化知识上。恋爱是每个人都有的感觉和经历,对较早萌发恋爱心理的孩子,进行“顺时针引导”正向地理解教育, 把他们心中的好奇和神秘感解除,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第三、防患于未然。对于中职学生的早恋,学校教师、家长应持正确态度, 不能急躁,不能回避,也不能采取听之任之或装聋作哑不加引导,采取恰当措施让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一危险阶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明确学生交异性朋友和早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要积极引导,后者要努力杜绝。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人为的把学生分为男女两个很少接触的两个阵营,如座位的安排、学习小组的划分,以性别划上明显的“三八”线,并不时监督,以免越线。
第四、增进了解、正确对待。早恋不是洪水猛兽,不必紧张,不必害怕。早恋只能说明学生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秘密的情感世界。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虽然这份爱来得太早,但如果作为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完全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情感的“沼泽地”。已进入青春期期的学生,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和性激素关系,扰乱了原来的心理平衡。他们不再分男女界限,希望相互了解和接触,愿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注意。喜欢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 尤其喜欢郊游、旅行、文体竞赛。希望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表现机会; 得到异性的帮助,表现自己的才干,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他们好交往,重友情,并且珍惜这种情感。青春期学生交异性朋友是公开的,常常是三个五个一群,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组织活动、互相帮助,努力把事办好。这些群体往往是好学生居多,又常常是女学生主动去团结一些兴趣相投的男生组成。所以,对他们交异性朋友,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注意他们情感方面的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n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