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慈母情深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慈母情深》教学随笔
青年巷小学 赵晓庆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从学习语文角度来说,徐老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充分的,有效的。听完这节课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直在找句子找词语、思考、说理、读。课堂中少了以前的写,多了一份“热闹”。这个热闹指的是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语句朗读,老师出示这些句子,并反复体会朗读。这就表现在教师注中德育的渗透。第二个感受就是徐老师的板书很独特,一看就是精心设计,一节就写了一个课题,两句话,但却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有人说过,一个好的板书能看出你这节课上了些什么,上得怎么样,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
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许老师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从德育渗透课来说,本课想渗透的主题是母爱。通过这一渗透课,让我体会到德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业,仅靠一次两次的教育教学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时时刻刻,不断地、处处地教育、渗透,用眼睛看,用嘴巴说,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才会是深刻的、真实的。否则我们看到的是浮在表面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j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