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有不自律的孩子,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欢迎阅读!

家有不自律的孩子,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不自律的坏习惯。看电视没有节制、起床吃饭上学都要催,做事情朝三暮四……这些都让家长头疼又苦恼。
自律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自我约束,即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克制自己想做某件事的冲动。
每个人都有缺乏自制力的时候,孩子更不例外。看到喜欢的零食不停的吃、没有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孩子聊自律,似乎是件很难的事。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小孩子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自律能力差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家长可以忽视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没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很难完成自己设下的目标。自律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是一个人获得更高成就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它是决定着孩子日后学业乃至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的很重要的性格品质。
孩子自律能力差是多种因素累积的结果,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家长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去引导,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一、言传身教
孩子具有本能的模仿行为,而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孩子极有可能有样学样。父母只有先做到自律,才能渐渐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慢慢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言传身教”这四个字。 二、时间管理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首先需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管理时间的好习惯。做事无规划、拖沓的孩子,通常对时间没有具体的概念,也就做不到自我约束。家长可以帮孩子制订计划,例如每天列一个任务清单,每件事安排好特定期限,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剩下的时间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以此激发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惩罚。 三、遵守规则
父母的爱,可以无条件,但不能无规则。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通常都是自律的。家长可以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例如孩子想要看动画片,家长可以和孩子规定好时间,时间到了就让孩子去写作业或做其他的事情。如果约定好规则,家长和孩子必须严格遵守,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轻易放弃执行,不然会让孩子有机可乘。 只有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c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