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养生学特色及现代发展探究》,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学特色及现代发展探究
作者:陈君臻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7期
陈君臻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 要】养生是人类发展有史以来亘古不变、永恒的话题,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养生学体系而言, 中医养生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蕴含丰富的哲学思维模式,因而更显其博大精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养生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尤以中医养生最受瞩目。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为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养生需求。
【关键词】中医养生;治未病;现代发展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 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 两者虽然不同, 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 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 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 易受外扰而耗散, 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 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 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 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 采取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 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对不同年龄, 性别, 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 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 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 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 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 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 心理- 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司亚雪. 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 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 郭霭春. 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 邓丽金, 郑丽维. 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 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7] 石碧霞, 方丽鸿, 刘登蕉.100 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 海峡医学,2010.22(10):254.
作者简介
陈君臻(1993-),男,山东省淄博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西医临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n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