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比较高中与大学学分管理制度之异同》,欢迎阅读!

比较高中与大学学分管理制度之异同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存在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广义地讲,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学分制和选课制相伴而生,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为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学分制的叫法,而在教学组织中不实施选课制,那么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
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学分制的优点非常明显: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有利于学校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合理配 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解决特困生的 经济困难,学生可暂时离校,以工养学。
当然,学分制也有诸多缺点:容易导致对知识的割裂;学 生本应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但许多学生不可能有这种自觉性 和责任心;学生只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量即可获得学分,易忽视 到课堂听课;以时间为单位衡量学分,容易忽视学习的质量;毕 业生的水平可能差异较大,不容易保证质量。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扬长避短,审慎行事,防止降低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的实现。
我国各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基本上使以选课制为前提的学分制,选课制是学校以制度的形式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权,包括:
1.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
2.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
3.学生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
4.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
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一)实行学分制改革打破原有按专业招生模式,按高考文、理分类招生,学生入校不分专业。(二)实行弹性学制。本科学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期申请毕业。(三)实行选课制。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四)实行重修制。凡学生学习成绩不及格或因事不能参
加考试的课程一律重修。取消补考。(五)实行实验室开放制。根据实验要求和学生数量,分时段、每天14小时不间断开放。(六)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七)实行按学分收费制。
高中新课改的核心是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和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这对于最大程度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让不同的学生脱颖而出,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选课制的引入使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的课程方案。高中学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科课程标准的精神;
2.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选修学分的比例在40%以上;
3.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
4.充分考虑目前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现状,有较强的操作性;
5.学分由学校认定。可以将课程分成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大类,由不同的主体认定不同的课程,
6.学分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免修和重修。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1)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放在下一学段的第一周。对于补考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其选择自修、重修、改修或放弃(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的选修课程不得放弃,选修课程中要求获得必修学分的模块有其他选择的除外),重修须交纳一定的费用,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两次;
(2)在达到该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跨学科选择容易通过的模块。在学校开设科目范围内,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学习经历和成绩,或已获得的国家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课程,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可免修,但任何免修课程不得免考,学生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学分。
7.毕业学分要求
(1)107个必修学分,另需从选修1中获得各科课标规定必选的9学分;
(2)选修2中至少获得6学分;
(3)总学分达到144;
(4)每学年在每个领域都应获得学分。
(5)通过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并由学校发给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
综上所述,高中与大学学分管理制度之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制:大学实行弹性学制。高中学制为三年。
二者都实行选课制。但是大学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方向、课程、 学习进度、 教师。高中生选择面要小得多。
都实行重修制,但高中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大学则取消补考。
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高中要比大学严格。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现状非常薄弱,学生文化学习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校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该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适当提高音、体、美三科的权重,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分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则纳入加分范围。
总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制度,才能更好的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全面贯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层次优秀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Q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