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虐童问题分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虐童问题分析
作者:陈兰 周纯义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第05期
摘要:儿童虐待不仅给儿童生理与精神造成伤害,还严重侵犯了儿童的人生权益。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探讨了虐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以期能解决现有虐童问题,并唤起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与爱护。
关键词:社会工作 虐童 儿童社会工作 一、虐童的成因
1.教育方法简单粗暴。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全国妇联等机构联合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中国74.8%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家庭虐待。中国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很多人有“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并可以任意处置”的传统思维。西安博爱儿童虐待预防救助中心一位来自美国的项目发展官员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式虐待”。这种观念造就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许多市民、家长甚至公安执法人员都认为: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怎样对待孩子属于别人的家事,家长管教孩子天经地义。
2.儿童价值不被重视。除了将自己的孩子视为私有财产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家长还存在着“儿童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孩子小,没有劳动能力,只是家庭的消费者,包括衣食住行、看病、上学等,都在消耗家庭的财产,却不能给家庭创造任何实际的财富。因此,他们不重视儿童,把儿童视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因而随意辱骂,殴打孩子,并且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3.法律制度存在缺陷。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然而,现实中的虐待儿童案件属自诉案件,受虐儿童需到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犯罪,或者由其他近亲属代为告诉,法院才予受理。而在司法实践中,受能力、亲情等因素影响,儿童或其近亲属一般都不会到法院控告父母犯罪。这种事后惩罚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受虐待儿童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其父母也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4.救助体系不够完善。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家庭暴力伤害,除加大针对儿童保护的立法、让法律更有可操作性外,还应有相应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加入。然而,儿童救助机构和公益组织却遭遇了种种困境。如:施虐家长非常抵触,街道办、妇联等部门也不太支持,因为若让救助机构和民间组织参与进来,会让人觉得他们工作没做好。因此,急需一个行政权力的专门机构介入到受虐儿童救助中协助各部门共同救助受虐儿童。 二、意见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改变家长错误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让家长认识儿童的存在价值,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减少对儿童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同时,还应改变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加强对儿童的关注,积极倡导并重视儿童的价值与地位。
2.建立儿童福利制度。儿童权益保护涉及很多部门,要建立一个整体的儿童福利制度。如“微博打拐”等。不应简单地将受拐卖或流浪儿童送回原家庭,因很多孩子都长期受虐待,送回后可能又是新一轮悲剧的重演。没有后续保护,重返是无济于事的。
3.健全儿童保护法制。一方面,应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儿童保护监管部门,出台专门的儿童保障制度。只有当孩子手中握有强而有力的保护伞时,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1.整合儿童福利政策,建立儿童福利体系。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与法规的分散是不争的事实。司法保护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其他任何形式保护都无法代替的,是儿童权利保护的核心,因此有必要整合现有的儿童福利政策,推出完整的儿童福利方案。同时,应破除原有儿童福利工作体系中的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单位、团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合作,构建儿童本位的福利体系。
2.促进民间机构发展,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民间团体在运作上灵活,在服务上多样,因此,政府在加大儿童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应积极调动民间资源,鼓励民间团体投入儿童福利事业。此外,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在中国尚不成熟,应当对现有从事儿童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与和实践专业培训,以便能够推动他们更有效地帮助儿童解决困难和问题,更有力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提供多元儿童服务,加强家庭为本处遇。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儿童对于福利的诉求已经从过去的生存转向了发展,同时社会改革也给儿童社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儿童被继母殴打等,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更为广泛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此外,家庭为本位的处遇方案目前在国际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大力推广。通过家庭维护方案和家庭完整方案进行的儿童保护措施,强调积极的家庭介入服务,以强化原生家庭的功能,进而取代消极性的机构安置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林.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许拓.家庭教育误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王思斌.社会工作发展报告[M].2010 [4]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丛书[M].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8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