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评1》,欢迎阅读!

简评《广东华侨史文库: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
出版社: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 主编:张应龙
《广东华侨史文库: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为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广东华侨史编纂委员会组织编写,暨南大学华侨研究院长应龙教授主编,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外关系中华侨华人所起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本书从此次研讨会论文中挑选30篇组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致而言,这本书中包括会议所涉及的四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海外华人研究/华侨与侨乡,史论与史料,研究的时间跨度从唐宋到现代。详实而深入地介绍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
广东濒临南海,自古以来对外关系十分活跃,广东华侨对外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中外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广东华侨社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广东华侨对中外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东能长期保持活跃对外交流态势是与广东华侨的贡献分不开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与广东华侨的贡献分不开。因此,研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这个主题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是广东华侨研究史尤其是中外关系史的一部集大成者的论文集,值得爱好华人华侨史的人一读,理由有以下几点,也是该论文集中最有特色的几点:
一、研究内容比较扎实深入,不少论文是从个案研究入手,以小观大。
其中一篇论文是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对日本粤侨冯镜如的个案研究。广东南海人冯镜如早年因父亲参与相应太平天国反清的红巾军起义而东逃日本,在横滨山下町经营文经商店,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事业,由于乡缘关系,他中清末与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均有接触。他积极倡议创办日本华侨学校——大同学校,冯镜如依据罗存德《英华字典》,与陈少白合作编纂的《华英字典》中学界颇受重视,在19世纪华人缩编的英华字典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广东华侨冯镜如中清末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以自己中组织联系,规模策划方面的突出才干,为近代教育,文化出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篇作是日本兵库县立陈来幸教授的《从一些家族史看广东华侨与中日关系》。在日本华侨史研究领域中,近几年来有一些新的史料被挖掘。该文通过介绍新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的发现,重新探讨广东旅日华侨150年的贡献和作用。通过个人史或家族史的角度来切问题的研究方式,对日本华人华侨史整个课题的分析带来有说服力的解释。
又如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肖文评老师的《近代南洋华侨与原乡互动关系研究——以粤东大埔县百侯村为中心》,以百侯村委中心,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对侨居南洋的大埔人与原乡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客家山区侨乡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全面。有关田野调查论文较多,有关侨乡研究的论文都是作者深入广东几大侨乡所做的研究个案,有广府、客家和潮汕,其中还有过去研究极少涉及的领域。不同的侨乡有不同的生态,历史文化不一样,体现特色、个性又有共性,通过田野调研对会议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游俊豪教授的论文《侨乡信宜与离散华人》,就是人们较少关注的对粤西侨乡的研究。此文是信宜的案例研究。信宜地处广东西南山
区,是广东众多重要的侨乡之一,它代表了1978年后侨乡的某种典型:逐渐跟离散族裔疏远,经济滞后不前,中国和所居国的诸多因素,使得信宜离散族裔的想望和参与递减,因此信宜侨乡状态遭遇解构。此文概述信宜如何因为特殊的移民轨迹而成为具有特色的侨乡,检阅信宜自1978年后中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情况,接着,探讨信宜作为侨乡所面对的尖锐而深刻的问题:对归侨侨眷的义务与责任,对离散族裔颁封的荣誉市民头衔,离散族裔中捐赠和投资方面的投入程度。文章也比较两个离散信宜族裔的重要人物,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在地的离散链接和认知。
另一篇关于田野调查的,是韩山师范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的陈雍和黄晓坚老师的《潮汕侨乡的海外联系》——磷溪镇、隆都镇调研概述。课题组前往磷溪镇溪口一至七村和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15个居委会,进行论以口述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收集、影像记录为主要方式的田野调查。在方案实施方面,课题组针对磷溪、隆都工作条件的差异,采取论不同的调研方法,在溪口,主要是依托村中老年人组的协助;而在隆都镇,则由政府,侨联,爱心义工社和村(居)委会予以正面配合,保证了田野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质量。
三、论文提出许多新的和值得思考的观点。
如在史料的研究和运用方面,澳门大学郑德华教授和厦门大学曾玲教授都提供了中肯的意见和成功过的研究范例。厦门大学曾玲教授在《新加坡广、客宗乡社群的历史图像:从碑铭、会议记录、账本等切入的研究》,讨论绿野亭文献对研究与重构包括广客两社群在内的新加坡华人社会历史图像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与学术价值。
在历史研究方面,广东省社科院李庆新教授用“非经典政权”这个概念来研究郑氏河仙政权及其对外关系。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谭雅伦教授系统地梳理论北美华埠通俗文化与珠三角洲侨乡通俗文化之间的“地方文化关系”,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北美华埠的生活思维和文化意识是广府侨乡文化的延续,之后则逐步丧失两地之间地方文化关系的互动关系的互动传承发展关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华人社区的话语教育不是服务于华社而是服从于祖籍国的政策,华文教育的功能以前是“实用语言”,现在是“政治化语言”。
安焕然用“公系统”参与的概念来分析马来西亚新山华社个方言群在创办宽柔学校过程中的表现,认为这是一个打破区域,从“广肇帮”到“超棒”,跨帮群的本土化整合华社资源的壮举。 四、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该论文集里面很多论文借鉴了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深入分析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变迁中的作用,并对各地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进行了分析。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陈景熙老师的侨乡社会与东亚贸易圈:德教赈济侨乡社会的案例,就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中中国内地的侨乡社会结构与东亚贸易圈网络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选取汕头市澄海县城中,在20世纪40年代曾经存在着的“明德善社”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档案、德教乩文、回忆录、口述史料等材料,考稽该善社的历史,在梳理该慈善团体的若干善举的基础上,重点描述、讨论其1949年受香港德教会委托代赈棉衣的具体过程,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