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2022-08-17 19:54:5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论文》,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学》期中论文

中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

——以社交恐惧症为例

11102314131 郑娜荣 11政本

案例:

徐某,男,16岁,某普通中学初中年级学生,有一姐姐。身高168cm左右,身体状况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历史

徐某足月顺产,与爷爷奶奶同住,他这一代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说话少,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从考入初中、寄宿在学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从此开始感到很多事情非常不顺利。

一次,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巧女同学摸一下耳朵。他当时认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了“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内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内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于老师交往也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又问题。

从此,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孤独感和自卑感时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成绩也急剧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但言语较少。

分析

一、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被发现于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它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Magee报告,在美国三种恐惧症亚型的终生患病率为:广场恐惧为6.7%社交恐惧为13.3%,特殊恐惧症为11.3%。三种恐惧症起病年龄的中值分别为29岁、16岁和1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多数恐惧症患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儿童期起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恐惧对象广泛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1


教育理学》期中论文

二、 具体原因分析

1) 隔代教育,造成自主感较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讲到:在孩子1.5~3岁这段期间,是孩子自主感以及羞愧感产生的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然而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亦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有时过多的怀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丧失。

2) 自我意识欠缺,适应能力差。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调节是主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的掌控。而案例中的徐某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应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则束手无策,不是去设法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是怨天尤人,内心极度不平衡,采取消极抵制态度,甚至变得消沉的行为就属于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

3) 生理原因。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4) 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

5) 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认为异性交往的方式、分寸等都应符合规范,否则就是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认为与异性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品质有问题或不学无术的坏孩子。尤其是出来一些问题后,简直就是道德败坏。

三、 解决方案

1) 徐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此案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纯在这认知偏差和能力欠缺。所以,应及时地采用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徐某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

2) 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式导致徐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适当的时机使徐某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

3)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提到:在儿童12~18岁这期间是角色同一性形成的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期间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因此,针对案例中的徐某,他正处于这一阶段,而心理以及社交上的障碍已经影响了他的角色同一性的形成,教师就应当在此时帮助其角色同一性的形成,帮助他真正正确的认识自己。

4) 通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

5) 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改善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害怕

2


教育理学》期中论文

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积极参与,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逐渐去掉怯懦、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

6) 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要努力形成自尊意识。作为中学教师,要实践教育理学家古柏史密斯在《自尊心的养成》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大先决条件,即: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要主动关怀这类交际有障碍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在班级这个集体中的重要性,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从中获得力量感。从而,最终形成自尊意识。

7) 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即可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也会逐渐淡漠,有时还会消除

四、 小结

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 1) 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2) 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3) 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4) 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必须要学会社交、懂得社交。社会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初中生也不例外。因为社交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获取信息功能、自我表现功能、自知知人功能、人际协调功能、身心保健功能等。因此,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众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交往不良有关。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并且,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以及完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这一时期教师又是最适合和最有可能帮助到学生的人。因此,在选择帮助学生时,中学教师应当注意到,绝不可以把中学生当做“孩子”来对待;绝不可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要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最后就是要注意到同伴之间的影响。

面对初中新生活,指导与帮助学生克服、消除社交恐惧心理,使其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U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