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材料玉米秸秆的用途

2023-04-28 03:49: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物质材料玉米秸秆的用途》,欢迎阅读!
生物质,秸秆,玉米,用途,材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物质材料玉米秸秆的用途

作者:崔佳鹏 李广志

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年第03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材料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用途,除了作为猪饲料、肥料,还可以作为工业用料,甚至可以用作发电、转化成其他生物资源等,人们不断地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使生物质材料玉米秸秆发挥能源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秸秆生物质材料用途 一、直接利用

生物质材料玉米秸秆可以通过还田的方式被直接利用,是被全球普遍重视的增产措施。玉米通过收割机粉碎后,埋入土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孔隙度,有利于微生物和作物根系的生长,有效改良土壤质量,避免秸秆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秸秆还田作用明显,可增5%以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的还田措施,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菌种不平衡给作物带来危害。 二、传统用途

玉米秸秆的传统用途包括用作饲料、肥料、建房、养蓄积肥等,将玉米芯、秸秆磨碎,或者用粉碎机粉碎,在开水中泡12天,再将其进行研磨,磨好的粉末加水煮熟,凉了以后可以作为饲料。在研磨之前,可以先将材料炒熟,炒熟之后的饲料芳香四溢,有利于下一步的喂食,有助于猪对饲料的消化。玉米秸秆含有糖、氨基酸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发酵可提高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使饲料的味道更佳,原材料添加植物茎叶碾碎后,以41的比例加入酒曲,再加入水,搅拌均匀后在缸内压紧,密封缸口,搁置半个月,然后打开密封缸。喂猪的饲料若有剩余,可以埋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玉米秸秆中具有三成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0.5%1%的脂肪,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饲料可以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肥料,有利于棉花、小麦幼苗的生长,并且可以通过处理后培养食用菌。 三、作为工业用料

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板块成为其中最大的因素,被广泛利用于家具的各个方面。秸秆是纤维类植物,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建材原料,经过加工后可以生产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板材,提供耐高温、寿命长、隔音好的建材材料,可代替砖、木板、瓷砖,被广泛应用建筑行业。利用秸秆进行加工后的材料重量远比红砖轻,具有安装便利的优点,来源充足,加上我国政策上的支持,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四、 秸秆发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秸秆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目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秸秆发电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秸秆的热值高达5000 K/kg,相当于标准煤产生的一半热量,其中麦秸秆、玉米秸秆的发热量在农作物秸秆中最小,低位发热量也有14.4 MJ/kg,相当于0.492 kg标准煤。使用秸秆发电,可降低煤碳消耗。

秸秆发电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从2004年起,我国各地开始建立秸秆发电站,我国秸秆发电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发展秸秆发电,不仅可以减少由于在田间地头大量焚烧、废弃所造成的污染,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而且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消耗玉米秸秆20t,可为当地农民带来五千多万元的收入。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促进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国对秸秆发电实行优惠电价政策,上网电价高出燃煤发电0.25/kW·h,就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随着我国有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秸秆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原料的收储运体系的形成,我国秸秆发电产业必将取得更快发展,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秸秆燃料气化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秸秆燃料气化,主要包括生产沼泽和秸秆气化两种方式,生产的沼气充当燃料,缓解目前农村电力、燃料紧张的局面,节约开支。秸秆燃料气化主要原理是利用机械装备将秸秆进行缺氧燃烧,这个过程是一种物质热解气化技术,这样可以将玉米秸秆的原料粉碎,然后送进气化炉加热,到300 ℃时再进行热解反应,生成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主的可燃性气体,燃气通过过滤后,经通风口送入储气柜,最后送到使用者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化学反应,将秸秆中的有机质转换为可燃气体,经过冷却、净化后,送达燃气灶的一个过程,秸秆燃料气化集中解决了家庭供气问题,这种燃料的用气成本与烧燃煤的费用相当,但是比使用液化气便宜很多,大大改善农村卫生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很多地方利用气化炉得到安全优质的燃气,具有操作简单、技术可靠、成本低廉的优点,适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寿强.稻田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及应用价值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 [2]冯玉苗.秸秆还田作用[J].现代园艺,2009. [3]陈芹.秸秆还田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

[4]陈世海.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J].江苏农机化,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Lp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