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与内观

2023-01-12 08:4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葛印卡与内观》,欢迎阅读!
印卡
葛印卡与印度「内观法」



20098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人威廉·哈特(William Hart)著,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翻译小组译的《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由于印度内观法(为区别于吉本伊信创立的日本“内观法”,本文称其为印度“内观法”)当代传人葛印卡认为实际练习内观比著书立说更为重要,所以这是第一本详细而确切地叙述印度内观法专著,本书作者得到了葛印卡的允许和支持,以葛印卡的演讲稿、他在十日内观课程中的开示、佛陀故事和西方人能理解的语言来介绍印度内观法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文中的佛学名词,括号中为对应的印度古代的巴利文)。 一、葛印卡与内观中心

葛印卡(S.N.Goenka),祖籍印度,1924年出生与缅甸,曾是成功的企业家,缅甸著名印度侨领。为治疗严重的偏头痛,1955年开始跟随已故佛教大师乌巴庆长者学习内观法达14年,1969年移居印度并开始传授内观法。40多年来,葛印卡在印度和世界各地传授了300多个内观课程,学生数以万计。自1082年起,他开始委任助理老师来协助指导课程

目前,在亚洲(印度、缅甸、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大洋州(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英国)、北美洲(加拿大、美国)、中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非洲(南非)等全世界六大洲32个城市建有60个主要的内观研修中心。 二、印度内观法传承历史

印度内观法为佛陀(是对“觉者”的尊称)悉达多·乔达摩(Siddhattha Gotama,即佛祖释迦摩尼)在大约2500年前的印度创立,是佛教一种修炼身心的方法。但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该法在印度国内已经失传。缅甸佛教大师雷狄·萨亚道(Ledi Sayadaw)将其传授给萨亚·乌铁(Saya U Thet),萨亚·乌铁又传授给萨亚吉·乌巴庆Sayagyi U Ba Khin)。 三、印度内观法基本理论 (一)修炼目的

人们可以通过拥有财富、权势和沉溺于感官享受而得到快乐,但这些快乐都是非常脆弱、短暂和不稳定的,不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内观法的研修,可以使人达到内心真正的安详和永久的快乐。 (二)苦的来源

佛陀指出“苦”(dukkha,,是指人内心的痛苦)的来源有三:


1、贪:即贪爱,因为喜爱,但不能得到而导致的痛苦。

2、嗔(读chēn):即嗔恨,因为讨厌,但不能去除而导致的痛苦。 3、痴:对贪爱和嗔恨等的执取(过分执着)而不自知。 (三)缘起法则

佛陀认为痛苦的形成经历了12个过程,这些过程互为因果并逐渐加强:

1无明;2习性反应;3心识;4心和身;5六根(眼、耳、鼻、舌、身、意)6、接触;7、贪爱和嗔恨;8、执取;9、未来的存有;10、生;11、老、死、愁、叹、忧、恼;12、苦。

在这“十二缘起”中,“无明”(对“自我实相”的不觉察)是最初的根源。因此,要最终解决“苦”,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无明”(avijja)。 (四)离苦之道

佛陀经过自身努力思考,发现了脱离苦海的修持方法,这个方法是又八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所构成,因此称为“八圣道”。“八圣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修炼:

1、“戒”(sīla):包含“八圣道”的“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动)和“正命”(正当的谋生方法)是道德修养的训练,戒除所有不良的言语和行为; 2、“定”(samādhi):包括“八圣道”的“正精进”(使心力增强)、“正念”(培养对当下的觉知)和“正定”(时刻维持对当下的觉知),主要是专注力的训练,让我们能主导并控制自己的心念;

3、“慧”(pannā):是佛陀的创造和贡献,是“戒”和“定”的真正目的,包括“八圣道”的“正思维”、“正见”(是真正的智慧,即亲身体悟真理,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主要是培养清净的洞察力,以及观察识别自己实相的智慧。 (五)自我实相

1“无常”anicca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分子,心理的每一个过程都在不断变化,就如同一条河流,虽然叫一个名字,但是其中的水已经完全不同。

2、“无我”(anattā):没有一个真实的、永恒的“我”。所谓的“我”,而只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身心过程组成的幻象。 四、印度内观法基本操作 (一)内观禅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2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