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四步曲”

2022-12-29 17:0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阅读“四步曲”》,欢迎阅读!
四步曲,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四步曲

摘要: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感情丰富。很多学生阅读古诗词时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赏析

作者简介:朱智强,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

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正确的方法是做到以下四步: 一、知人论世

阅读诗歌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这些因素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二、诵读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一是熟读成诵。多读,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古往今来,无数人的阅读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由之路。多读多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能力。对此,巴金深有体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了。

古诗词重在理解,而熟读成诵正是加深理解的法宝。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有句名言: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认为: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词,要不折不扣地熟读成诵。此外,还可适当增加背诵内容,主要背诵名家名篇,优秀的诗词、精短的文章可以会背,较好的长文章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精彩的章节、段落。

熟读成诵要经过反复朗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必要时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些论述,都很精要。

熟读成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优良传统。古人读书,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老老实实的读、抄、默、背,不断反刍,融会、自悟,加上教师的点化,不断丰富、充实、提高。熟读成诵的好处,在于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也在于学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感文气等都在其中。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这样做确有成效,比起那种把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主观臆测、自说自话的分析和训练之中,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往矣,杨柳依依。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三、品评赏析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在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

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岸芷汀兰,锦鳞游泳中的同样也是采用部分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借指

3.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

4.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江岸,更显绿波粼粼。

另外还有对比、衬托、互文、倒装等手法的应用也很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四、探究体验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几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我们应该抓住不同类型的诗歌内容,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写景抒情诗《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再如,陆游的叙事抒情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描画了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希望杀敌报国的心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掌握了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扎扎实实走好这四步,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孔义.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210048


“Four Steps” in Ancient Poems Reading Zhu Zhiqiang

Abstract: The characters of ancient poems are refined language and profound sentiment. It is

difficult to excavate deep meaning of poems for many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t catch the writers' thoughts in poem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thods of reading ancient poems based on teahcing practice, thus to help student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ancient poems. Key words: ancient poems; reading apprecia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jd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