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2023-05-06 08:4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读后感,千年,1000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十分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人文校园文化遗址"时所写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傍晚推敲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中曾呐喊与感叹。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微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败的根本原因,沿用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到了两个词--"文明""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脑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无可避免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进文明产业发展。可到头来,又好像是文化摧毁了文明。而文化自己也随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去寻找、探访的是"全世界的废墟"--是文明遗址。可文明遗址,和文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倒下的城门诉说着旧日的尊严,并未却未倒下的神庙展示着历史的虔诚。千万年间,有多少文明缓慢地起步,由蠕动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但要到奔跑,极尽令人瞩目显示自己这么一来的辉煌。可原封不动近乎无一例外的


突然被绊倒,从此居然站不起来。形态各样的骨骸就这样在阳光下、土地上躺了一万年。幸好,我此时能够用唯一的例外--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字刻印,见证亦在奔跑的中华文明的仍今天。

文明的毁灭各自有因,中国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每一个避免出现致命因素。饮食文化令人们向往远方,使到他们发现其他文明,而文明间的战争与争执,一定是两败俱伤;当本可以强而有力社会宗教文化变得极端,文明礼仪文明便容易在内耗中艰难喘息。

但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说作者此行的感悟,绝不止于过去的历史

遗迹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文化。可眼下,这些新的东西,又让人分忍不住发出叹息。子弹代替了长矛,在承载了太历史那么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飞过;恐惧的气息代替了弥漫了千年的硝烟,钻入呼吸道,让人因长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在路上,不再是因万马奔腾而尘土飞扬,而是因山丘后忽然幢幢让人倍感危险。这是寒冷的,是因为恐惧而发自内心的寒冷,冻住了人心。恐惧战争,恐惧混乱,恐惧无所作为,恐惧自以为是,更恐惧缺乏思考。作者出发启程时在寻找各文明间的异同、联系,当他走过了这几万里行程,见识了无数文明当场之后,他找到答案了,了解过去了,得出结论了,可以站在体育史角度看中华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疑惑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领导者的领袖人物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需要进行着思考。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

对于作者,我向来是不去主动了解的,正如觉得鸡蛋好吃,不须去寻找下蛋的母鸡。只静静地吃着鸡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测翻译者的思想、性格。对于本书又有些区别。《千年一叹》是散文集,也是日记集;是作者记录探访途中哲理的,也是记录万里行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K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