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一课时
课时编号: 主备人:冯诚 丰素贞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2、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3、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投影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栏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学生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一)、实词
1.草木葱茂,居民鲜少 少 2.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谷。 因为 3.隐者之所盘旋 盘桓,逗留 4.名声昭于时 显扬 5.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任免 6.车服不维:束缚
7.盘之中,维子之宫 是 8.理乱不加,黜陟不闻 :提升 9.飘轻裾,翳长袖:掩映,遮蔽 10.盘之上可以稼:耕种
11.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灾祸 12.无不足兮奚所望:何,什么
13.采于山,美可茹:食 14.膏吾车兮秣吾马:用油涂车轴,使之润滑 名作动15.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认为有气魄 意动用法 (二)、虚词 1. 夹道而疾驰 修饰 2. 采于山,美可茹 从 .. 而 清声而便体 表并列 于 钓于水,鲜可食 从 .. 足将进而趑趄 转折 与其有誉于前,„„ 在 ..(三)、句式
1.大丈夫之遇之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定后 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宾语前置 (四)翻译
1.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2.大丈夫之遇之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在当朝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悔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4.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啊,盘谷中的快乐啊,真是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禁绝不祥。
三、文本探究
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通过景物描写,侧面表现了李愿归隐盘谷高尚清雅的思想品质。
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得意人。给人以恩泽,昭显自己的声望,耀武扬威,声势浩大,前呼后拥,被皇帝重用,为当世出力。作者认为是命中注定,不可侥幸得之,虽说不厌恶,但却不追求。
闲居人。悠闲自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作者赞美了隐士洁身自好、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奔走伺候人。孜孜以求,处秽不羞,战战兢兢。作者对这种人表示了极大地厌恶和鄙视,刻画了一群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小人。 3、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最后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对山林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与开头写到的盘谷来历和周围环境相呼应,其感情基调一致,又与中间提到的三种人有密切关系。既再次明确了对隐士及隐居生活的赞美,又与另外两种人形成了对照映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9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