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中药羚羊角概况

2022-12-26 17:5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贵中药羚羊角概况》,欢迎阅读!
羚羊角,名贵,中药,概况
名贵中药羚羊角概况

摘要】分别从来源与产地、性状、鉴别、现代药理等方面,介绍了名贵中药材羚羊角的概况,为寻找羚羊角的代用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mga tatarica L.)也称高鼻羚羊的雄兽角。羚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等功效[1];也是许多中成药组成药物的主药之一,如著名方剂紫雪丹羚翘解毒丸[2]。现将其在产地、性状、鉴别、现代药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产地

赛加羚羊主要分布在中亚的半干旱地区.如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哈萨克斯坦的乌拉尔、乌斯秋尔特和别特帕克达尔,以及蒙古两部的中蒙边境附近[3] 2 性状

羚羊角呈长圆锥形,略弯曲,长1533cm。表面呈淡黄白色,半透明。嫩角透视有血丝,角尖有乌斑,光润如玉,无裂纹;老角较枯黄,有细裂纹。全体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节,每环节间距约2cm,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时有角柱,习称骨塞,约占全角的1/31/2。骨塞突起的纵棱与外层角鞘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后,角的下半段成空腔,全角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4] 3 鉴别

除传统性状鉴别外,可采用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对正品羚羊角进行鉴别。 3.1 显微鉴别

羚羊角横切面:组织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波浪起伏最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状结构存在,束呈三角形;角中段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基部波浪形不很明显,束状结构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μm (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纵切面:髓呈长管形, 内有疏松排列或阶梯状排列的类圆形髓细胞。髓管间有大量长梭形的间质细胞。粉沫:淡灰白色。不规则碎片内常有类圆形的束状结构(横切面)和管状束状结构(纵切面),并有大量的长梭形间质细胞。[5] 3.2凝胶电泳鉴别法

应用连续解离系统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对羚羊角及伪品进行电泳图谱比较。结果电泳图谱显示各样品间具有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并可依此差异进行鉴别。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操作简便且经济的特点,可用于羚羊角的鉴别[6] 3.3 其他鉴别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羚羊角及伪品进行了别研究,通过用不同的展开剂及不同的显色方法能较好区别羚羊角与其他各种角类。该方法已用于日常检验工作。经多次实验,重现性强,结果稳定。[7]另有对羚羊角及伪品进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几种角类的紫外吸收峰有一定的差别,可作为鉴别的客观指标。[8]利用溴化钾压片法对羚羊角及伪品粉末己醇提取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其乙醇提取物的峰形与峰位有明显差异,可对几种角类加以鉴别,且方法简单、准确[9]

4 现代药理研究

羚羊角具有镇静、抗惊、解热、降压、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上羚羊角


应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抽搐、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肝火上扰而引起的头晕、头痛、高血压等疾病。[10]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羚羊角除小量是由人工繁殖饲养赛加羚羊而得之,绝大的部分是从外国进口,价格昂贵,给羚羊角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寻找羚羊角的代用品将成广大医药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11,12]



[1] 李友宾,彭蕴茹,段金廒.羚羊角的研究概况江苏中医药.2007.39(12):75. [2] 徐必达,张华林.羚羊角及其代用品的研究进展.中药材.2003,26(12):910.

[3] 王斐,段金廒,钱大玮等.犀角及羚羊角替代资源的寻找与评价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2005,2 l(3):163

[4] 翟胜利.翟胜利谈中药.首都医药.2006,440.

[5] 李晓蒙,何新荣.水牛角与羚羊角的HPLC法鉴别.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 19(2):97. [6] 胡双丰.羚羊角与其伪品黄羊角的饮片鉴别.中国药事.20 02, 1 6(4):246.

[7] 马新.羚羊角与绵羊角、山羊角、牛角及鹿角的薄层色谱鉴别.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5 (1)47.

[8] 肖桂秀.羚羊角塞药材成分的分离研究.基层中药杂志.2001, 15(2):17. [9] 吴果,吴汉斌.羚羊角与羚羊角塞的鉴别.时珍国医国药.2000, 11(4):322.

[10] 姜清华,翟延君.羚羊角与山羊角药理作用比较.山西医药杂志.2006, 35(7):582. [11] 刘力,张辉,胡嵘等.山羊角研究概述.1994, 10(5):109. [12] 陈赤.水牛角的研究应用.广西中医药学.2004, 7(4):7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9W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