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2023-03-03 15:3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欢迎阅读!
格雷,拉康,道林,画像,镜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6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在拉康看来,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最初的镜像其实就是个想象中的他者,婴儿正是通过这个外在的他者建立自我意识,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 人也始终无法脱离如镜像一样的来自他者的注视与影响。 正如小说中道林的成长之路就是众多他者的欲望投射之路,道林的“我”之形式的获得都源自他人的形式。

小说中道林这个人物最初始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真正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拥有令所有见过他的人为之倾倒的美貌,却不自知。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对自己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他需要借助他者对他的评价等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成长。但在小说中,道林作为主体将他者看作是自己,其本质逐渐被虚幻的理想形象所遮蔽,走上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人生。 在画家巴西尔那看到美妙绝伦的画像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美,对画像中的自己产生认同,而后又在巴西尔和亨利爵士的影响下,他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美丽,让画像代替他老去。而实际上这个愿望实现了,在他一次次的欲望放纵,行为败坏中他始终保持着青春美貌,但画像却变得狰狞恐怖。那个画像中的人才是他真正心灵的体现。

道林从一个纯真的少年在周围镜像的不断影响下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成为了出卖灵魂换取青春美貌的魔鬼。在他的人格塑造中,对他施加影响的镜像不仅是画像,还有画家巴西尔,亨利爵士,演员西比尔等等。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亨利伯爵不断引诱道林,放大他心中的欲望。巴西尔则不断地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理性和良知,保持最完美的状态。在他们的影响下,道林开始了自我确认的探索过程,不断的满足着自我的欲望。而这个欲望正是踏着画家和亨利的欲望,他们分别通过道林来实现自己心中的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后来道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恋与放纵等等品质正是巴西尔和亨利爵士对他影响的真实体现。

再例如亨利赠给道林的黄皮书,这里也能深刻体现他者对道林的影响。书本夸张的、剧性的艺术效果为道林带来了蕴含着残忍的快乐和享受。 主人公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奇妙故事,被道林看作是自己的未来写照,这也是一次他者视野下的欲望定位。 通过文学道林甚至觉得 “整个人类历史都只不过是自己生活的记录,不是他的实际生活,而是他想


象中创造的生活,在他的脑海和激情里……他们的生活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变成了他的生活”艺术的世界中,道林将因为艺术而变得神奇的罪孽和微妙的邪恶看作是享乐的源泉, 并将艺术化的虚幻故事误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的现实生活。

总之,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人的自我身份认定是在镜像阶段建立起来的,自我认知需要借助他者。正如这篇小说主人公道林的经历,他从一个纯真少年变成一个与魔鬼做交易的灵魂腐败者的过程就充斥着各种他者的影响,充分诠释他者对自我塑造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3q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