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犯罪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犯罪学名词解释
1、犯罪的形式概念:违反刑法规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
2、犯罪的实质概念: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需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进行惩罚、控制和矫治的行为。
3、犯罪规律: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量升降变化和犯罪人变化的趋势。 4、犯罪控制:指国家专门机构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过程中采取的把犯罪数量和犯罪严重程度限制在社会所容忍的正常范围内的强制性手段。
5、刑事政策:国家采取的治理和预防犯罪的对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是有效地与犯罪作斗争的方略。
6、横向研究: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事件点上的状况。
7、纵向研究: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揭示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8、结构访问法: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做出合适答案的方法。 9、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或者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及其他形式存在的文献资料,来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
10、实地研究:指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式。
11、局外观察法:也称非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人员在被观察群体或现象之外,直接通过自己的感官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
12、犯罪学经历的三个时期:18世纪中叶的古典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洛法洛)、20世纪中叶的现代犯罪学时期(代表人物:犯罪人类学派:格林、胡顿;犯罪社会学派:菲利、李斯特、塔尔德)。
13、发案数:公安机关接报并立案的总数。
14、犯罪率: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量与人口总数只比。
15、犯罪黑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与记载的犯罪数量。 16、中国犯罪现象三大规律:起伏律、消长率、辐射率。
17、犯罪人: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超出了社会容忍度的一切人。
18、犯罪行为机制: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
19、犯罪原因:指引起和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事物或现象。
20、犯罪根源: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也是我国犯罪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的犯罪总根源。
21、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
有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22、文化冲突: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23、基本文化冲突: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规范冲突。
24、从属文化冲突: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的规范冲突,反映社会发展的特征性。
25、亚文化群论: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6、犯罪的社会结构原因:社会的阶级、阶层的矛盾。
27、犯罪的个体原因: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两部分。
28、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是与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个体心理现象的总称,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
29、规范意识:指个人对社会规范有认知和看法称谓,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0、犯罪动机: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议和根据。
31、影响犯罪的生理因素:对与犯罪有关的生理因素的总称。
32、精神障碍: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人事、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障碍的疾病。
33、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畸形人格。
34、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的承受者。
35、被害黑数:指已经遭受犯罪侵害,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纳入刑事司法统计的被害人数。
36、再次被害:指犯罪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伤害以及社会、他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37、犯罪预测: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形式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38、犯罪预测的方法:指在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犯罪预测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借助各种预测技术和手段,推断和测定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总称。
39、犯罪预防:广义:为把犯罪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和防止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的总和;狭义:为消除犯罪原因、防止犯罪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和建设的措施,是对犯罪的事先防范,也称为罪前预防。
40、疏导性预防: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疏导和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k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