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3-05-02 16:36: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欢迎阅读!
培养中,对策,思维,能力,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月霞

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1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培养 问题 对策

根据大量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对学生提出了思维能力的要求,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一)教学课本具有局限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数学教材具有局限性。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课本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阻碍。根据对数学教材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教材的编排不够合理,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相应的设计。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而课本对数学定义的解读比较烦琐,因此在对一些数学定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若单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解读,并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此外,还存在一个现象,即许多教师认为单纯通过多记忆、多练习,学生就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实则不然。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二)教学课本的结构具有局限性

数学课堂中,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极具抽象性及概括性的知识,若没有一定的指导,很多学生很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的时候,应该为学生寻找适合的思维方式及学习途径,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教材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从固有的思维结构中跳脱出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采用固有的思维方式。然而,学习数学学科最需要的,就是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因此,教材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质量。


(三)数学教学具有复杂性

经过统计发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有十二本之多,范围也比较广。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复习及总结,将各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熊瞎子掰苞米的现象,即理解了一部分知识的同时遗忘了其他部分的知识。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复习及总结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各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进行知识的结构化联系与衔接

就目前的数学教材现状来看,课本的知识内容大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因此,单纯的语言文字不能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以另一种较为通俗易懂的口述方式,重新传授给学生。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现状,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举例来说,在认识小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单纯地采用举例子、找規律的方式,但是在课本下一节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中,相同的教学方式就不再适合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之间加入新的补充内容。但是即便这样,也不能解决学生对上一阶段知识点的遗忘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两个部分知识的联系与衔接。教师可以采用回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上一节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举例来说,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间提问学生小数的定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二)联系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建立完善的数学思维框架。因此,若想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及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对自我产生深度的怀疑。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的时候,对没有完善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抱有期待,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而不是站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低效率的学习


联系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结尾部分,用充满趣味的方式引出下一环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之前能够保持期待感与新鲜感。其次,如果连续学习的内容具备关联性,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罗列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图,并且单独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对关系图进行讲解。最后,在课后习题这部分,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涉及知识点多、涵盖范围广的题目,这样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灵应用程度。

(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对思维能力要求极高的数学问题,并且这些复杂的问题会设置陷阱,如果顺着题目的叙述进行思考,就会在陷阱绕圈。这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帮助,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对题干进行解读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在简化题干的过程中使知识失去相应的关联性,而要让学生学会提炼题干、抓住重点进行解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证知识的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进行自主思考、学习 参考文献:

[1]樊丽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才智,201722):43.

[2]梁油油.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66):14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R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