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2022-10-04 09:1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欢迎阅读!
鹤琴,教育探索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他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20世纪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和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主张。1940年,筹建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2“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拥有这份感情的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即“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论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使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社会变革的追求。

2“活教育”的课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不把儿童限制在学校和书本中,而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活教育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知识强调为历来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征和生活特点。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活教育课程打破常规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手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3“活教育”的教学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陈鹤琴依据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结合个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他在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启发、诱导,鼓励和调动儿童。

陈鹤琴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实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阅读思考弥补实验观察的不足,提供间接的知识经验;之后,通过加工整理,以故事、报告讲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培养和体现儿童的生动性和创


造力;并通过集体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以便相互启发和鼓励。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活教育理论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儿童的存在等弊端,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OU.html

相关推荐